南方都市报:发展不应是“赢者通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09:22 南方都市报 | |||||||||
媒体思想之刘洪波专栏 “赢者通吃”,这是一本书的书名,也是今日商战的法则。事实上,这种“胜者为王”的情形,并不只是在商界。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县域经济研讨会”上,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书记县长们
盘剥当然也有“为公乎,为私乎”的问题。中央扶贫资金从省到市再到县,层层所扣,其中被扣于私人者几何,被扣于公家者几何,是另一个问题。被过路官私人克扣(一种形式,如进贡烧香然后才发放到位),还有可能“依法严惩”;被过路的衙门克扣,就连“依法严惩”都没有可能了。 且算这些克扣都是“为公”,又用到了什么地方呢?河南省汝南县委副书记吕方说,“我们县每年的存款有8个亿,但我们本地能留下的还不到一个亿,其余资金都拿去支持城市发展去了。”这就是用途。盖发展,虽然说起来“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实往往更是一个形象问题,官员们想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才不愿将钱拿去撒胡椒面哩,无论什么钱,都要拿到城里去营造“这几年变化大”的景象的。 这是城市的“赢者通吃”,源于一种发展思路。不闻“思路就是门路”乎,一个地方要发展,必须重点把城市建设好,这是思路;无论什么钱,过手的钱也好,收到的钱也好,借来的钱也好,就往城里砸去,这是门路。 不能说这种“思路”不合理。把钱投到贫困县,效益极差。投到城市里就不同了,这个看了说“变化大”,那个看了说“气象新”,印象好,表扬多,既可以让人升三级,又可以带来新的钱(当然仍然是给城市带来钱)。如此于公于私都有利的事情,想要人不做何其难也。 虽然县域经济“(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放缓,近十来年发展速度更是大大下降”,但另有数据是“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有50%左右由县域经济贡献”,其中仅全国“百强县”的生产总值就占据了全国县域的24.1%。这就可见,县与县之间也呈现着“赢者通吃”,也是大不相同的,有的“放缓”,有的却在加快。 谁成赢家去通吃,谁成败者去被吃,当然主要取决于从资源秉赋到各自努力的多种因素,但“先到先得”的因素恐怕也不会少。例如先行的县也不会像贫困县这样,参加一个“研讨会”的机遇都要靠“听到”然后急忙赶来。不要小看这“研讨会”,中国社科院虽然手上没权,但于国策是能“多所建言”的,谁跟专家学者交道深,最后很可能就在国家政策里头体现了。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一些贫困县“听说”要开“县域经济研讨会”,领导班子全军出动,甚至局长们也要随行,赶去参加这为期4天的研讨学习。不用说,学费不会低的,但既然“赢家通吃”是个法则,则多多研讨者可以抱一个领先得益的希望,与专家学者相与,比起那些贫困却又总是不参加“研讨”的,心里不是充实得多吗? 社会发展已呈这种状态:除了竞争便是竞争,统筹发展本身都成了竞争的一部分。例如扶贫,不是统筹发展的表现吗,但谁是贫,谁不贫,也要竞争的,争到才有扶持,所以“终于把贫困县的帽子争回来了”都可以开庆功会。 “赢者通吃”,用于商场是否合理我不知道,但用于社会与区域发展上,只能使“有条件的”从“搞快一点”到“越搞越快”,让“没条件的”掉队并放弃对秩序的认同。国际社会有矛盾百结的“南北冲突”,这样的情况难道有必要在一个国家内复制吗? (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