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中日政经冷热需谨慎调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00:00 青年参考

  目前,中日关系正处在历史的低谷,从双方国内的民间言论来看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这种情形令人担忧。我们认为,这种位于冰点的两国关系需要一定的升温(参见本报2005年11月22日社评“极端民族主义无法左右中日关系未来”)。

  保持“政冷经热”,有识之士不仅早已通过两国经贸往来的历史事实指出其想法的天真,同时也表明了这种想法潜在的危害。我们不仅对此深感认同,也希望进一步分析近年
来在中日两国贸易关系中呈现出的特点,以形成对两国政治关系未来的理性表达。

  2001年4月小泉政府上台以来,中日政治关系开始渐冷。当年就发生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通过右翼炮制的历史教科书、允许李登辉以治病为由登陆日本、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舰在追逐一艘不明国籍的船只时进入我专属经济区海域并开火等一系列预示着日本外交政策转向,并导致目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事件。

  在中日政治关系逐渐走冷的同时,两国经贸往来却一直保持热度。2001年,两国贸易总额达877.2亿美元,2002年则突破千亿关口达1019.05亿美元;此后两年,这一数据持续上升,分别在2003、2004两年攀至1335.76亿和1678.9亿美元。“政冷经热”之说概源于此。然而,在两国贸易总额持续攀升的同时,日本由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跌至第三位,排在了美国和欧盟之后。

  虽然中日贸易往来在两国政治关系走冷之时逆势走热,但增速已明显走缓。在2000年至2004年间,20.8%的中日贸易增长速度不仅明显低于中国外贸平均年增长速度26%,而且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逐渐走低,由2000年的17.5%下降到2004年的14.5%。未来走势如何,在两国政治关系空前寒冷的今天,还需保持密切观察和谨慎估计。

  中日贸易增速放缓及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比重的下降,是否可以形成“政冷经冷”的表述?我们认为,现实的态度和预期皆不应过冷。相反,我们认为这种变化正是对于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

中国经济趋势的一个客观反映,也如实反映了加入WTO之后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正在发生的一种良性调整,更说明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发展同欧盟关系的努力已经开始产生积极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政府这种多元化的对外经济交往战略,在一个长远的时间框架里对东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正面作用。

  从现实利益出发,我们认为一个良性、正常的中日关系应当保持理性的政治关系和相对自由的经济往来。一方面,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保持两国政治关系的热度应该更为着眼地区的安全局势和地缘政治关系,而非为了加强贸易的往来。因为在东亚地区,我们不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形势,而且存在着重大的民族利益诉求——实现台湾回归祖国的千秋大业。我们必须以更为明确和坚决的态度向地区和世界表明,在这个问题上不容任何国家和势力染指。

  我们知道,在自由派理论的传统里,紧密的经济关系是保证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较之于政治的竞争,商业竞争的成本相对较小,所以贸易关系的加强和规模的增大会缓和地缘政治的竞争,并促进和平关系的发展。反过来说也就是,政治或军事冲突会给当事各方带来重大的经济利益损失。

  与此相反,现实主义者则看到了经济依存度对于和平的潜在危害。他们更为重视国家在国际商业活动中获得的相对收益,并担心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关系中,在商业上竞争的国家会出于对原料、

能源和市场的安全忧虑,而倾向于把商业收益更多地投入到军事用途之上,并使安全局势趋于恶化。

  鉴于目前的中日关系及东亚地区存在的其他不稳定因素,我们必须更富远见地把握两国政治关系的热度,并审慎地把握民族利益和民族主义情绪的脉搏。其中,加强公众对政府外交事务和政策的理解与认知尤其重要。这不仅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内容的透明度,也需要在外交政策的制定上容纳更为广泛的民意。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的政治进步不仅会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且会极大提高公众的政治理性。果如是,大国外交的基础会更为坚实。

  (汤万君)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