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没有国界 大国责任更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00:00 青年参考 | |
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爆炸引发的松花江水污染,这一在国内被定性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正在令中国政府经受国际考验,这再次表明环境事务具有不可轻视的国际性。 环境污染带来的后果,理论上称为“公产悲剧”,而“悲剧”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明晰。这种情况下,要么出现一个力益主体对公共资源的过度攫取,从而造成对其 20世纪,由于人口膨胀和土壤流失造成的环境恶化,东巴基斯坦(1971年后独立为孟加拉)的穆斯林为了生计大量进入印度的阿萨姆邦,结果给当地原住民带来了生存资源压力。1983年,被激怒的拉郎族居民发起了对穆斯林移民的攻击,结果杀死大约1700多孟加拉穆斯林。这是环境问题引发严重民族冲突的典型事例。其实,1969年在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之间也因土地压力发生过战争。而在中东地区,以色列和约旦、叙利亚及巴勒斯坦人之间因约旦河河水的使用存在的紧张迄今也未能得以彻底消除。 由于民族和国家间冲突不仅会因对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矿产等)的争夺而发生,也会因可再生资源(如水、土壤等)的使用和分配而起,因人口增长而给地球资源带来的压力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等环境生态问题开始进入国际社会关注的视野,并在1950年后迅速成为国际政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保护地球母亲这个人类的共同家园,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 保护地球生态和反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民运动。这个过程中,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家、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国际会议、甚至是公民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众多国际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环境保护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当推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和平组织。经过数十年发展,该组织完成了自身行动理念的理性化,成长为不容世界各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忽视的国际环保力量。该组织在此次松花江污染事件中也做出了理性、建设性的表达。 但是人们也必须看到,与着眼未来的国际生态保护思潮相反,国际政治中的传统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更为关注的是眼前的国家利益。在他们看来,国家永远都是自利的行为主体。他们更倾向于在国家的实际边界和权力边界内看待和处理环境问题,从而缺乏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国际合作的想像力和眼光,也不愿承认民间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应有的权力、拥有的资源和专业经验。囿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宁可夸大国家在一些资源竞争上的战略意义,并选择漠视民众观在国际政策制定中应有的地位,更遑论人权和环境权对于传统主权概念的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样一种极端现实的国家主义国际政治观,在阻碍从核威胁中苏醒过来的民间社会对于个体生存环境的密切关注。因此,现实的人永远只能匍匐在现实的国家之下。这一点,从某些国家对国际社会倡议的重大环境议题的态度中,可以窥见一般。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以更为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全球环境保护的各类事务中去。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期,中国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也正在面临着众多环境问题的挑战。对于此次不幸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国政府正积极、真诚、负责地修复其不良国际影响,我们相信,随着事件的进一步调查,中国政府将对此次事件的直接责任人予以应得的处罚,并彻底打消国际社会对这样一个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的种种疑虑,让国家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汤万君)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