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小镇保留华人传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8:45 环球时报 | |||
阿拉腊特市是澳大利亚唯一一个完全靠19世纪淘金华工建造起来的市镇。尽管如今这座1万多人口的小镇只有12名华人,但却仍然保留了浓郁的中国气息。 阿拉腊特市位于澳第二大城市墨尔本西北约200公里,由于历史特殊,当地人都将华 除了清明扫墓,每年10月和11月,当地人还要举办儿童风筝节和中国杯赛马节。每逢中国杯赛马节,市政府都会筹办热闹的中国农贸市场,并邀请另一个与淘金华工有历史渊源的本迪戈市的舞狮队来表演,增添中国气氛。本迪戈舞狮队有20多名成员,绝大多数是白人青少年。当地人告诉记者,在不久的将来,阿拉腊特市将有自己的舞狮队。 由于当年创建该市的华工大多来自中国广东台山市,阿拉腊特与台山结成了友好姊妹市。亨利·岗斯通是阿拉腊特—台山姊妹城市委员会主席。他告诉记者,为了纪念淘金华工创建该市,1997年8月,当地人筹款建立了“广东金山博物馆”。台山市还赠送了5.6万块中国砖瓦给阿拉腊特市,以保持博物馆的中国建筑特色。 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两尊华人淘金矿工的铜像,铜像附近有两座铜碑,用中英文详尽记录了当年华人开发阿拉腊特的艰辛过程。碑文写道:“19世纪50年代,成千上万淘金华工到维多利亚州淘金。1857年,700名淘金华工用扁担挑着自己的全部财产,头戴苦力帽,辫子盘在头顶上,经过400公里跋涉到达淘金目的地,该地点被命名为‘广东矿脉’,也就是后来的阿拉腊特山。” 亨利·岗斯通告诉记者,“广东矿脉”的开采一直持续至1912年,顶峰时期人口曾达到5万多人,其中9000人是华人。由于金矿采尽,华人也逐渐迁离了阿拉腊特市。记者采访中遇到了与家人一道参观博物馆的当地居民凯诺女士,她告诉记者,没有当年华人的艰辛开创,就没有阿拉腊特的繁荣兴旺,这段历史他们将一直铭记。▲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21日第十八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