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还是列宁格勒?(纵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08:30 环球时报 | |
“圣彼得堡”在历史上易名多次,最近十几年来它是个通用的名称,但现在对普通俄罗斯人来说,他们挂在口头上的依然是“列宁格勒”。没准儿,“圣彼得堡”这个名称又会被改为“列宁格勒”呢。最近俄罗斯再次兴起的易名风潮,就给了人们这种遐想的空间。 在莫斯科,杜马有个专门组织正计划给俄一些地方更改现有的名称。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北端喀拉海中的“北地群岛”目前是他们最关注的地方。“北地群岛”由4个大岛 在远离莫斯科的车臣,杜马议员也争吵着要给首府格罗兹尼易名。易名者说,当年沙皇大军南下时,著名的叶尔莫罗夫将军在捷列克河上修建了一个叫“格罗兹纳亚”的军事要塞,格罗兹尼就是从这个名称过来的,因此要改掉。反对易名者说,现在车臣和俄罗斯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因此用不着改。 莫斯科杜马议员和车臣议员的改名动议看来并不完全相同。前者要求取消十月革命后的名称,重新启用沙皇时代的称谓;后者则要求取消沙皇时代的名称,使用车臣自己的名称。但总的看来,这两种改名动议有一个几乎相同的趋势,那就是对历史的回归。 莫斯科杜马议员的回归显然是出于两种动机:一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共青团员”和“少年先锋队员”这些名称实在不符合他们的胃口,他们期望把这些名称送进历史的抽屉;二是在这些易名者的心目中,尼古拉二世皇帝代表的俄国是值得留恋的,那个帝国被他们认为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强盛和权威时期,所以,当“布尔什维克”的国家在现实中消失了之后,向沙皇帝国回归就成了一种趋势。易名者对历史的这种回归,既表达了他们对消失了的现实的不认同,也表达了他们对身处其中的现实的不满意———对当今俄罗斯仍不是大国、强国的不满意。 车臣议员的回归显然也有两种动机:一是他们不满意于沙皇时代的名称,渴望走出那个时代强加给车臣的阴影。他们在现实世界难以取得渴求的地位,因此希望通过易名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二是他们希望这种改名能体现车臣人说话和行动的分量,以显示车臣的不可忽视及它在俄联邦中强力共和国的地位。 两种易名,两种对历史的回归,有着共同的追求———对大国和强力地位的追求。只不过俄罗斯是一个由强变衰后又重新崛起的国家;而车臣则是俄联邦的一个民族共和国,在多年的动荡和战争后正在俄罗斯的旗下走上复兴之路。 实际上,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不断易名的历史。近百年来,俄罗斯动荡不断,改名的风潮也不断。十月革命后,沙皇时代的名称被改了。苏联解体后,改名的风潮又席卷俄罗斯。这种易名是俄罗斯一种特有的现象,它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易名:对俄罗斯来讲,易名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更改和不可逾越的历史进程。▲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26日第十一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