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中国通”澄清对华误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15:00 环球时报 | |
编者按:1月3日的瑞士《Migros杂志》采访该国“中国通”彼得·阿赫滕,就瑞士人关心的中国问题进行解疑。阿赫滕的中文名为“阿鹤腾”,是瑞士国家广播电台驻华记者,有多年的驻华经历。文章原题为“不要惧怕中国”。 彼得·阿赫滕,您是中国通了,有没有打算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不,不。我发誓决不干那种事。记者写的有关中国的书够多了,可写得都不怎么好。 越来越多的杂志、报纸报道中国,它们大多着眼于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国真的是充满希望的国度吗?中国经济繁荣,这毫无疑问。不过,欧洲对中国的狂热情绪,我觉得过了头。上世纪80年代西方也有“中国热”,后来有所降温。现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中国热”又升温了。 30年前,有种说法叫“黄祸”,是指西方害怕中国的军事威胁。如今这种威胁是否转向经济领域了?不。在经济上,瑞士不必惧怕中国。这种情绪毫无理由。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有的是机会。当然不是T恤衫,而是高科技或化工。中国其实也离不开其他国家,它很想融入世界,它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 织。我们常常忘记一点:中国现在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它会超过美国?虽然中国经济自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9%左右,可中国这棵大树还没长到天上去呢。有人预测中国在2040年超过美国。做出这种长期预测是不负责任的。我认为至多只能预测未来5—10年,否则就是瞎编。在这样的时间内,中国是不可能崛起为经济超级大国的。 中国的活力令西方惊叹。那里是不是弥漫着“淘金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确实有种“淘金”的气氛。大家都想赚钱。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也很多。建筑项目按计划进行,而且也注重实用。 最近,通往西藏的铁路建成了。这项工程背后是不是有军事或政治目的?这是瑞士人通常爱提的一个问题。造铁路是一项投资,它与未来经济前景相关。今天,没有一个地区能孤立于外部世界来发展,西藏也不例外。 瑞士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吗?中国可供我们借鉴之处最突出的莫过于香港。香港把部分工作岗位移到华南,自身发展为以金融、旅游为中心的服务业城市。另外,中国人的个性特征值得我们学习,如爱学习、坚忍、尊敬老人以及乐观情绪。调查表明,80%的中国人对将来表示乐观,而瑞士只有29%。 您还要报道中国多长时间?准确地说,是到2008年8月31日,那时我退休。那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闭幕的时候。▲ (汪析译) 《环球时报》(2006年01月06日第六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