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南方都市报:春晚,一碗剩饭引发的悬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09:01 南方都市报

  中国观察之王晓渔专栏

  前几天在电视里看到一则新闻,讲述上海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绘就文化发展蓝图,第一个例子便是,时隔12年后上海再度有节目入选春晚。几乎每年春节前夕,各地媒体都会围绕春晚节目单进行各种猜测,上演“一碗年夜饭引发的悬案”。如果说“八亿人民八部戏”已经成为历史,除夕的“十亿人民一部戏”却持续了20余年。在这种情况下,一碗年夜饭被
放大成满汉全席也就不足为奇了。没过几天,我又在报纸看到那档节目因为道具超重等技术原因被“枪毙”,不知道当地媒体能否从这件事情吸取教训,以后不再轻易把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蓝图与春晚联系在一起。

  这碗年夜饭的生产过程,确实有满汉全席的派头。据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一个春晚节目是否会被“协调”下来,有80多条标准:舞美、灯光、演员搭配、节目思想表达、观众喜爱度、专家意见、社会考评等。请注意,他使用的词语是“协调”,而不是“评判”或“筛选”之类。这种表述非常精确,我不知道“协调”在英文里如何翻译,但中国读者都会知道这个词语的复杂含义。在中国的某些特殊语境里,标准越多并不意味着程序更为重要,它有时恰恰说明程序只是摆设。一个节目可以因为这个标准入围,也可以因为另一个标准出局,正如那位内部人士所说“不能用单纯的节目好不好来概括”,最终要看如何“协调”。

  今年的春晚尚未开始,但我可以断言,80多条标准“协调”出来的节目不可能给观众以惊喜。仔细观察20余年的春晚就会发现,一套已成惯例的“春晚程序”主宰了整个节目的生产,虽然演员不尽相同、内容也千变万化,精神内涵却没有什么变化。台上的演员和主持人用“假嗓”说着言不由衷的台词,台下的观众则不由自主地上演着“变脸”,一会被煽情得泪如雨下、一会欢快得蹦蹦跳跳。每年春节之前,网友都会戏拟一份春晚节目单,何处朗诵贺电、何处插播广告、何处邀请嘉宾,尽管纯属虚构却比现实还要真实。几乎每个候选节目都是按照“春晚程序”度身定做,谁上谁下对于演创人员意义重大,对于观众来说其实并无根本区别。

  本雅明在评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时提到:“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种文体,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特例。”这不仅适用于小众文学,也适用于大众文化。我们不能如此要求

新闻联播,却至少可以这样要求春晚:“一切重要的娱乐节目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种标准”,它们是特例而不是惯例。可是,如今的春节联欢晚会尽管看起来竞争激烈,参与竞争的节目却高度同质化。这种以“协调”为准则的选拔机制,不仅无法充分发挥演创人员的想象力,反而变相鼓励对“春晚程序”的迎合。春晚这个年夜饭不再是满汉全席,而是一碗每年都要嚼上一嚼的剩饭。

  可以这样说,围绕春晚所产生的各种插曲,已经比春晚本身更为跌宕起伏。前者往往一波三折、充满曲折,后者却从一而终、平铺直叙。当一个节目开始靠各种花边新闻吸引观众,它没落的时候也就为时不远了。春晚勉强维持自己的威望,与它的垄断性地位相关。当观众处于饥饿状态时,他们会喜欢一碗剩饭;如果春晚的垄断性地位取消,观众开始处于温饱甚或小康状态,恐怕也就没有多少人会关注“一碗剩饭引发的悬案”了。(作者供职于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