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办公室里的悲喜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14:51 青年参考

  台湾男作家王文华曾经写过两三本以办公室为背景的畅销小说,如《蛋白质女孩》。多年前香港也出现过一本《穿Kenzo的女人》(注:Kenzo为某国际著名品牌),作者署名钱玛莉,也是一位男士邓小宇先生写的。最近读到胡晴舫的《办公室》(台北印刻出版公司),甚为感动,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女作家写出来的“办公室文学”,而女性作家的视野和笔触就是和男性作家不同。

  书中每篇文章都是活生生的素描:不夸张,不故意取悦读者,也不卖弄文笔,却留下不少极鲜明的印象:从25岁的秘书到半老徐娘的“女强人”,还有得了忧郁病的女清洁工。书中当然不乏男性,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中年和老年经理,似乎有点“陈词滥调”了,但在胡晴舫的笔下,这些会令人生厌的男人又恢复了人性。

  我不禁又想到多年前看过的一部好莱坞电影《穿灰法兰绒西装的男人》,男主角格里高利·派克即使穿了灰西装,还是长得太潇洒了一点。电影和小说描写的也是一个上班族的故事,而这类故事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电影中特别多,显然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大盛的历史背景。那时候的美国上班族,不论男女,穿衣服都很保守,上班族真像是一个穿了制服的团队,它是从19世纪末大工厂中的工人群体衍变出来的,成了中产阶级的集体代表,没有个体和人性,只有群体和工作的常规。

  新世纪开始,当然更不同了。虽然男性上班族(特别在香港)还是穿着千篇一律的黑西装,女性上班族则大异其趣,黑色“制服”之外,还加上更多的装饰、名牌名款的手袋和皮鞋,在本书一篇文章中就提到:她们所做的美梦之一就是拥有一百双皮鞋!这也许就是典型“后期资本主义”的一种表征。然而,拥有一百双名牌皮鞋后,人生又有何意义?

  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陈映真就写过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总名为《华盛顿大楼》,这可能是华文文学中最早描写资本主义跨国公司的小说,反讽意旨十分明显。胡晴舫属于年轻一代作家,她的观点和环境自然不同,所以她的态度虽然有点“无奈”,但也不至于讽刺,反而更富同情,因为在这个新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市场就像是一个团团转的舞台,背后似乎有无数个“导演”试图指导台上的演员,但却无人知道结局和效果为何。是悲是喜,谁知道?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