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消息传来 南京满城搭起防震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3:15 现代快报 | |||
直到今天,真相才得以揭开 暴雨之中, 警报突然连声响 1976年夏,唐山地震发生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记得当时南京大街小巷搭了满街的防震棚。“那时我被秦淮区武装部下派到夫子庙街道办当民兵队长,唐山地震之后,市里就要求各家都到外面搭防震棚睡觉,不要再呆在房子里面。”55岁的葛昌麟至今还记得他带着民兵去辖区挨户劝说百姓搬出来的情形:“有一户人家的老奶奶怎么也不肯出来,说是死也要死在自己房子里面,后来实在没办法,我们就和她的家属一起把老人抬出来了。就是这样一家家一个个地做工作,终于在规定时间内,保证全城都搭起了防震棚住到外面来。” 住到房间外面,大家心里还是不踏实,因为不知道地震会不会来,什么时候来。当时南京市政府防震办就作了部署,在全市四个方位安装了警报器,一遇地震就同时拉响。并且事先向百姓说明,按地震级别不同,警报发出的频率长短也不同。这样部署之后,大家都不希望警报器响起,同时又担心某天,这警报就冷不丁地响了。 果然怕事有事。年过六旬的胡季华先生对于当天的情形还记忆犹新。“那天大概是8月中旬,一天下午5点钟左右,外面暴雨如注,雷电交加。我正在家里坐在房间内的大木盆中洗澡……” 警报声突然就响了。胡季华惊慌失措,触电一般从盆里跳了起来:“我手忙脚乱套上裤衩背心,赶紧招呼老婆孩子往马路上逃!当时我家就在石鼓路西边,紧邻汉西门。当时石鼓路只是一条几米宽的小路,淹水过膝,满街都是慌乱的居民,大呼小叫一团乱!” 慌乱逃难, 路上捡鞋两大筐 当时的胡季华正是年富力强的汉子,他扶老携幼,推着家中最值钱的东西,也是惟一的交通工具———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在居委会干部的催促下,大队人马向汉中路北侧的南京医学院操场转移。 那里是汉中门一带居民们的指定“暂住地”,一间间用竹竿挑着塑料布搭起的防震棚虽可遮蔽风雨,却燥热难当。好在前期宣传工作到位,各家都已有所准备:手电、军用水壶、安全帽、面条、饼之类应急物品一应俱全。胡季华家的上述应急物资平日里就挂在自行车龙头上,所以当天直接推出来了。 那尖锐的警报一直响了一个多小时才停下来。入夜,雨声渐止,躲在防震棚下的居民们见地震未来,一些胆大的开始跑回家取东西,但为防万一,老人与孩子仍然是呆在防震棚里。虽然后来居委会已经开始用扩音器广播,说没有地震,是一场虚惊,但对于惊慌失措的居民来说,完全消除恐惧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恐惧完全消除之后,大家开始陆续返回。我亲眼看见路上丢满了鞋子。光是石鼓路西段几百米长的街上,后来就足足拾满了两大竹筐的各式各样凉鞋、胶鞋,全是大家逃难时慌乱中给跑丢的!”时隔30年,这一细节在胡季华脑中仍然非常清晰。 处变不惊, “阶级敌人”不存在 长时间的警报,难道就没有人听了不惊慌?刘世锭应当算是处乱不惊的了。“那时我在南京用电管理所工作,也就是现在的供电局。我那天一听那警报是不间断地响,就觉得有问题。因为先前约定的报警方式是有间隔的,那种反常的声音,肯定是暴雨雷电引发的线路问题。” 当时刘世锭一人住在用电管理所的宿舍里,大门口值班的领导就喊他了,让他去查一下是什么原因。 刘世锭与业务组组长韩广富一同赶往警报鸣响的那个点———位于汉中路的金陵汽车修配厂楼顶上。 防震指挥部初步调查的情况表明,地震监测部门并未发布震情,而管理警报器的工作人员也否认曾拉过闸。那么警报为何会响?当时大家很容易就推测是阶级敌人在搞破坏。那么这个阶级敌人是谁? 查找的任务,就这样落在刘世锭与组长身上了。“我们经过慎重细致的检查,发现是因为灵敏继电器给雷电击穿了,故而引起警报器自鸣。这里面不存在人为因素。”两位“行家”摆出一系列物证来,这个结论自然得到了各部门的认可。但因为当时特殊时期,地震恐慌仍未散尽,这一真相也就仅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了解,未就具体细节再向外发布消息。 30年过去了,这件事刘世锭老人也没再与人多讲。“平安无事就好了,这也没什么好说的。”老人说起来,像在讲故事。快报记者 吴聪灵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