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职老红军 没一分存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02:30 现代快报 | |
[ ] (边两栏2)老红军和他的红色人生(图) 数十枚勋章深藏箱底 1935年初夏,部队强渡金沙江,上级命令时任团宣传股长的刘应启随尖刀排强渡。渡江中,部队与敌人展开激战,随队指挥的副营长和连指导员都牺牲了,他主动接替指挥,继续英勇作战。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从他的头上擦过,顿时血流满面。当战友们把他救起时,他已经昏死过去。至今,只要帽子一揭,就能看到头顶的那条弹沟。 在23年的金戈铁马中,他参加战役、战斗150余次,头上、肩上、腿上、脚上,都留有伤疤。 “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能帮助人,做点好事,心里塌实。”刘应启说,与牺牲的战友们相比,自己已经很幸运了。“每个月的工资,留下一部分保证家人生活,其他的,用来办点实事,办点好事,我觉得很幸福。” 据军分区干休一所副所长丁海林介绍,刘老是正军职离休干部,每个月有几千元的工资,可至今,刘老却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他的宝贝,是军功章和勋章。” 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刘老打开一个小木柜,拿出红布包裹,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金光闪闪的勋章、军功章,摆满了一桌子。 他心里惟独没有自己 在扬州市梅龄小学,校园里有两棵琼花树和一棵樱花树。可学校老师和学生,都称这三棵树为“红军树”,这是怎么回事呢? 梅龄小学扩建,经费紧张,刘老捐了3500元,还把自己培植多年的1100多株冬青、黄杨树苗也捐给了学校。建校至今,刘老每年都会到学校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 “2001年夏天,刘老来学校做报告,正好,学生要去学校附近搞实践。”扬州市梅龄小学维扬区副总辅导员张昕说,当时刘老已经91岁,我们就拦一辆出租车,准备让刘老坐车过去,老师和学生步行。可刘老一听就生气了,甩开手自顾自就走了。 每年,他都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上门慰问。 子女眼里,他近乎苛刻 早些年,大儿子刘东星在部队,准备提干,他打探后,亮起了“红灯”;有一年,二儿子刘中东拟进公安系统,他对家访的干部说,他不是那块料;小女儿下放,想全家回城,他说,农民的孩子能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 如今,刘应启的三个子女,两个是下岗工人,一个是农民。大儿子下岗后,现在给人家看柜台;二儿子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铺;小女儿一家还在乡下。在梅龄西路上,有一处报亭,主人叫张金梅,是刘应启的二儿媳妇。 “做老红军的子女不轻松。”刘中东对此坦言,不过,家人都很理解父亲的做法。“我们小时候,他就经常说,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快报记者 高国 7月22日,记者来到刘应启家中。客厅墙上,挂着老一代革命家的画像,家中摆放一排老式沙发,一台电风扇,茶几上,一只放大镜和几份报纸。见记者来访,刘老赶紧起身,热情相迎。 百岁老红军 系列报道②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