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刘绍铭著作系列:为文字招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9:50 国际先驱导报
刘绍铭著作系列:为文字招魂
刘绍铭著作系列:为文字招魂
刘绍铭著作系列:为文字招魂
刘绍铭著作系列:为文字招魂
刘绍铭著作系列:《一炉烟火》《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吃马铃薯的日子》《文字不是东西》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刘绍铭著作系列:《一炉烟火》《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吃马铃薯的日子》《文字不是东西》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作者】毛升

  【提要】后现代使“作品”成了“话语”,“作者”改叫“写手”,“写作”只是“
码字”,但这个“老派”文人却仍然相信文章是千古事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就文字而言,刘绍铭跟董桥是一伙的。除了作品风格难兄难弟,他们还互相作序,互相喝彩。董桥的作品早已摆满内地的书架,成为小资的文化标签,据说“你不能不读董桥”。刘绍铭的书也在陆续引进,这一次则是一下子推出四本,稿龄最长的成书于1968年,其余的则为近几年陆续写就。

  《吃马铃薯的日子》一书由两篇长文组成,分别是《童年杂忆》和《吃马铃薯的日子》。这些写于三四十年前的文字是刘绍铭的自传,回忆了作者的童年以及求学的经历。这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如今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的讲座教授,一生经历可谓坎坷。他生于香港,幼年即失双亲,与胞弟寄养亲戚家中,尝尽白眼。念完初一,即开始自食其力,艰难谋生。后以自修生名义考入台大,然后凭朋友资助的一张船票就冒险跑到美国念研究生,几番折腾,终于拿到了美国的博士学位。该书呈现了一个学者的成长过程,可称道之处倒不在文字,而在于故事的“教育意义”,其励志功能当在韩剧《大长今》之上。

  要欣赏刘先生文字之美,一定要读其他三本书。这些近几年写成的文章,无论是杂说、文论还是书评,在文类上皆传承了英语文学世界的随笔(essay),文字则刻意与“五四”以降白话文学中的散文主流拉开距离,形成了华文、洋文杂处的异国情调(exotic)。

  刘先生常引英语入文,且多为老式老派的文句。钱钟书曾揶揄《围城》中那个“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的张买办,嵌的英文“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无他用,徒然炫耀饭菜吃得好。刘先生当然不会浅薄如此,他的很多文字之所以华洋杂处,是因为谈的就是中西文化及语言的异同。如《穿T-shirt的母亲》《哈佛光环》《金漆屁股》讲的是美国文化,《去中国的方法》《穿香水》《可读-bility》是在比较中英语言,《读翻译·学英文》等文章则干脆就是谈如何学好英文。这些主题的文章如果不去展示英语语言的韵味,文字可就干瘪多了。

  刘先生读“番书”长大,英文了得,但操持中文更是拿手。能看出来,刘先生在文风的经营上颇为用心。在文章中,他刻意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结构与字词,甚至不惜做文抄公,录上古文几段,以古文字的魅力,顽固地抗拒着中文的不当“欧化”。书中《鬼兄》一文,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故事谈起,《过癞的凄艳传说》一文,引的则是另一本笔记小说《夜雨秋灯录》,谈鬼说狐,文字典雅,别有一番情趣。

  作为一位教授,刘先生靠写专业文章在学术体制内谋生,但他担心把随笔也写成了论文,始终要求自己这部分文字要写得“看得下去”。如今,能把文章写得有知识、有情趣、能看下去,已大不易,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刘先生始终在以自己的作品、研究,为文字招魂,其苦心孤诣,很是感人。后现代使“作品”成了“话语”,“作者”改叫“写手”,“写作”只是“码字”,但这个“老派”文人却仍然相信文章是千古事,还不愿揖别那个“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这是他和董桥相似的地方。他们的不同点则在于,董桥是报人,刘先生是教授,文字更富学院气息。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