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礼仪之邦”竟然吐不好一口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12:00 光明网
罗真如

  针对部分游客在出游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昨天(2日)联合颁布《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对公民的旅游行为作出了明确规范,旨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塑造中国公民良好国际形象。其中《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第一条:维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2006-10-3《京华时报》)

  如果说俗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人竟然吐不好一口痰,恐怕人们会有意见,可是,事实上又的确如此。在国内,从大学校园到农贸市场,从办公大楼到工厂车间,从文化广场到僻静小巷,这些公共场所痰迹鼻涕往往随处可见;在国外,正是由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便后不冲厕的中国游客多了,境外的旅游胜地才会对中国游客格外“礼遇”,用中文专门制做“请勿随地吐痰”、“请勿随手扔垃圾”、“请便后冲厕”的警示牌,诸如此类的歧视性限制措施不仅让旅居海外的华人感觉颜面无光,还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

  国家旅游局开展征集“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的活动,正是源起于海外媒体对国人在境外旅游时种种不文明表现的关注和批评。不管承认与否,对国人而言,随地吐痰这种不文明习惯很少是在旅游这种特殊情境下的偶然失态,绝大部分是一些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常态表现。它们之所以如今被人诟病,斥之为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是因为在异国他乡文明底色的衬托下特别扎眼罢了。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管朝代如何更替,礼仪教育始终占据着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更是把礼仪提高到了事关国家安宁的高度,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历朝历代围绕礼仪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可惜的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文明礼仪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光大,相反,甚至出现了全社会的礼仪失范,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礼仪之邦”都吐不好一口痰,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我们长期缺失礼仪教育收获的一枚苦果。

  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国内游客达12.2亿人次,出境游客达3100万人次。随着中国公民旅游人数的迅速增长,文明旅游将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文明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要吐好嘴里的那口痰,可能还须假以日时。一方面,需要游人的高度自觉,这就要对教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对儿童的基本文明礼貌的习惯训练,使之成为习以为常的内在态度和习惯。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的制度设计,一旦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出现随地吐痰之类的不当举止,就应该按照规定严加处罚,让游客为自己的违规行为付出代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