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老歌手宝塔山下颂唱红军30年不间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02:15 北京晨报

  长征——红星永远照耀中国 延安——革命圣地情怀依旧

  70年前,在吴起镇,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终于找到了“家”,在陕北开辟了延安时代,历经抗日战争洗礼和解放战争的风云,红星照耀中国。

  70年后,人们以各自的方式传达着对长征、对红军的热爱。在延安,上到白发老人
,下到孩童,每个人关于红军、领袖、革命都能侃上一段。这里,红军的革命情怀代代传承,已至少影响了三代人。

  老歌手宝塔山下唱红军

  找到刘和如老人的家并不难,东边的山上是宝塔,半山腰就是刘家的窑洞。刘和如老人说,这窑洞已经住了一辈子,习惯了。而在宝塔山下唱民歌也成了他的另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早上,不管风和日丽还是阴天下雨,他总会沿着自家门前通往山顶的路来到宝塔下,放声高唱,“刘志丹同志真勇敢,带上队伍上红山,男当红军女宣传,革命胜利再回还。”

  老刘不识字,但是

歌词却信手改来,宽厚的嗓门唱出了陕北人的韵味。兴致所至,老爷子还带上心爱的腰鼓和一身陕北放养娃的“专业”行头,在宝塔下舞上一段安塞腰鼓,引来游人的驻足。“咱不为别的,就是心情愉快,图个高兴。”他告诉记者,今年他70岁了,每天上山唱歌,30年没断过……

  小战士收藏仿旧红军服

  陕北沟川遍布,而延安市郊的杨家岭,就在陕北高原一条普通的大山沟里,这就是当年长征到此的中共中央机关最初的办公所在地。

  中央大礼堂,可算是杨家岭最辉煌的建筑了,外形酷似一架平伸双翼的大飞机,似有苏联建筑的影子,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等许多重大会议在这个礼堂里召开。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礼堂中破旧的长条木椅,已不是当年的将军们坐过的原物,但凡是到过此地的人,都要坐一下,亲身感受。当年的会标和主席台的摆设依然如故,如今成了人们合影的首选。而破旧的红军服,则是寄托人们红色情怀的最佳道具。就在记者采访这里的5分钟前,一件仿旧的红军服以2000元的高价被一名部队战士收藏。

  老红军收到总书记“红包”

  年过九旬的刘天佑和邬家珍是延安现今唯一健在的亲历过长征的两位老红军,他们先后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最终走到延安,1936年在延安退伍。

  老人们告诉记者,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还到八一敬老院来视察过呢。刘天佑老人甚至饶有兴致地跟记者搞起了角色扮演,模仿起总书记接见她的情景,老人笑得像个孩子。她比划说,“比方你是我,我是总书记。当时总书记就坐在这里,他一直跟我说话。”总书记跟老人谈话时,一直问她身体如何?生活上好不好?有没有人照顾?临走,还给老人们派发了2000元的大红包,这让全院的老人都非常高兴。

  92岁的邬家珍老人在女儿的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尽管已九旬高龄,且没上过一天学,但她思路相当清晰。当年爬雪山、过草地,与敌人如何周旋;宣传党的政策,让敌人放下武器加入到红军队伍中来……全部细节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近一个多小时的访谈,老人连一口水都没喝,越说越精神,70年前的事情已刻在心里。

  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国家给我报销所有药费,每个月还有一千多元的补贴,“我们现在感觉很幸福。”

  毛主席旧居改成纪念馆

  缅怀先烈 留言串串

  延安市吴起县纪念馆就是当年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旧居新窑院,如今已成为缅怀先烈、纪念长征的圣地。

  记者抵达时,正赶上纪念馆整修院落,环顾正院一周,居然没有找到主席的房间,原来他住在南边的跨院——以前是主人家农奴居住的地方,房屋陈设掰着手指头就能数出来,而仅有的几件家什中还有3件是老百姓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土窑中有两件是历史原件,当年主席用过的东西,一个就是放在墙角铁皮的文件箱子,虽然已经老旧,可以想见马列的惊世篇章可能就是从这个箱子中一路带到了陕北,而摆放在炕上的一个低矮的炕桌已经掉了外皮,据说这还是当年老乡看主席办公没有桌子,把自己的桌子拿来给他用。

  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得密密麻麻,如今,这里已成了当代人纪念长征、缅怀先烈的最好地方。

  晨报记者 彭岚兰 金星 文并摄

  左图:刘和如老人敲起腰鼓,随口就能唱出一段红军故事。

  5年抢救出三百个传奇

  摄影家跋山涉水紧急寻访在世老红军

  5年,22个省市,数万公里行程,40多公斤的摄影器材,322名老红军——这是江西籍摄影家戴廷耀的数字人生。数年来,他自费奔波于全国各地,想方设法寻觅江西籍的老红军,拍摄下老红军们晚年的音容笑貌,记录下老红军们亲口讲述的一生传奇。

  

老歌手宝塔山下颂唱红军30年不间断

  戴廷耀

  江西省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55年出生在江西南昌,1973年在赣南参军。现任江西洪城水业下正街水厂书记。

  5年百名老红军过世

  走进摄影师戴廷耀的办公室时,他正在整理历年拍摄的300多幅老红军剪影,准备做一次大型展览。这300多名老红军散布在全国各地,是他从2001年开始四处奔波拍摄回来的珍贵资料。

  “这里头100多位老红军已经去世了”,戴廷耀指着堆至1人多高的展板怅然地说。

  记者看到戴廷耀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记录册,编号已经到了322。册子上详细记录着老红军的姓名、采访时间、地点、祖籍、参加革命时间等。

  采访途中翻车“挂彩”

  曾当过兵的戴廷耀对老红军有一种深深的崇敬,玩起了摄影后,他把现存的江西籍老红军定为自己的拍摄主题。从此,扛着40多公斤的摄影器材,他的脚步踏遍了全国22多省市。

  2002年,戴廷耀赶去北京采访曾任中央军委总参通信兵部副部长的老红军黄萍,在301医院,他得知老红军刚刚在前一天去世。“我是一点时间没耽搁啊!就差一个晚上!”至今戴廷耀说起此事,仍是痛悔得直跺脚。此后,他意识到,他正在做的工作是一项“抢救性的采访”。

  有一年,戴廷耀去吉安永丰的老红军陶才福家采访,半路上车摔沟里了,车门刮坏了,玻璃破了,戴廷耀自己也挂了彩。他怕耽误时间,车子就这样一路响着往老红军家奔去。采访完的第7天,戴廷耀接到消息,老红军去世了,“当时心里真是百般滋味”。

  峥嵘岁月“唤醒”老人

  2003年,戴廷耀远赴新疆采访老红军刘三朵。老人已经有点儿老年痴呆了,在头两个小时里,老人对戴廷耀不理不睬,自己把袜子塞进胸前的口袋里,然后就满屋子找袜子,把叠好的被子掀开,把衣服乱扔一气……戴廷耀想帮忙,就被老人瞪着眼睛往外轰。戴廷耀只好等老人累了,才慢慢靠近他,用“长征”、“红军”等字眼吸引老人。慢慢地,刘三朵平静了下来,当他听到“江西永新”的时候,眼睛突然亮了,不停追地问戴廷耀“你是不是二六军团的?”然后很快打开了话匣子,主动讲起了当年的峥嵘岁月。戴廷耀走的时候,刘三朵的子女感激地拉着他说:“已经很多年没见过父亲这么高兴了!”

  一声“老俵”潸然泪下

  戴廷耀是江西南昌人,采访时,一声“江西老俵”,老红军们就能流下眼泪来。“他们离家打仗后,很多人从来没回过老家”。有的时候,孩子或保姆跟他们说一声‘你们家乡来人了’,老人们就能老泪纵横。戴廷耀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3年他去山东采访老红军谭启龙,老人一听江西来人了,激动得不顾大雪天,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等戴廷耀。

  采访过这么多老红军,戴廷耀最大的体会就是,老红军们在晚年普遍跟社会接触很少,生活平静,心态平和。不管老年境遇如何,他们都有一种知足感,对自己的待遇、子女的前程从不提出什么要求。老红军葛佳仁曾对戴廷耀说过:“战争时死了那么多人,我什么都见过了,现在,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晨报记者 王海亮 文并摄

  传奇感言

  追寻传奇的影像

  这一次我们终于感觉到了语言的贫乏和苍白。

  3个月前,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系列报道,开始到国家图书馆翻阅资料。在寂静无息的馆藏库中,一段段夹杂着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静静地在我们的指尖下流淌。700多个日日夜夜、2万5千里的漫漫征途,渐渐地浮现在70年前业已泛黄的旧报纸上,鲜活依旧。

  而现实远比文字来得更加精彩。9月初本报记者分兵4路,历时一个月,赴江西、福建、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地,重走长征路,寻找见证人,追寻这段传奇的影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北京王定烈老人的家中,戎马一生的将军气定若闲、豪情万丈,话至酣处仰天大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福建龙岩,耄耋之年的邱复天老泪纵横,紧紧拥着九死一生的老战友,往昔岁月重返心头、哽咽在喉;“十年生死两茫茫”;在于都,池煜华为了丈夫出发前的一句叮咛,70年来日日守候在自家门前,磨破了门槛……

  72年前,数万风华正茂的青年,为了一个既简单又伟大的理想——“救穷人”,背井离乡、随军长征,如一条红色飘带绕过大半个中国后到达陕北,这场举世无双、悲壮而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直至今天,在追寻传奇影像的同时,所闻所见仍令我们感慨万千,见诸报端的只是我们采访的池鳞龙爪。我们相信,这段催人泪下、促人奋进的传奇影像,后代会永远铭记在心。

  晨报记者 赵王月/文 李木易/摄

  

老歌手宝塔山下颂唱红军30年不间断

  本报记者在国家图书馆翻阅70多年前的报刊资料。

  记者手记

  十年后,谁为我们讲述历史?

  在江西各地奔波,寻找当地的老红军线索时,我们的心都是揪得紧紧的。时常会出现以下的对话。

  “这位老红军的经历非常精彩,值得说的事情太多了,都是很珍贵的记忆!”

  “太好了!我们能去拜访他吗?”

  “他在去年刚刚去世了……”

  每到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狠狠地揪一下,然后慢慢浮起一种复杂的悲凉情绪——对逝去老红军的追怀,对失去宝贵采访资源的痛惜。在心底默默说,又一段值得记录的历史从此湮灭于茫茫尘世!

  正因如此,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记录者的使命感。在走入乡野采访老红军的后代时,在和近百岁高龄的老红军、红军遗孀面对面时,在亲眼见到被红军妻子踩踏了72年磨出缺口的门槛时,我们被感动,被震撼,拼命忍住要流下的眼泪,只有那要记录一切的冲动不断喷薄,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世间曾存在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现在,很多95岁左右的老红军已经口齿不便或头脑不清,而他们当年还只是长征路上最不起眼的“红小鬼”。我们此次很幸运地见到了两位90多岁的亲历者,老红军王泉媛和红军的妻子舒双喜,她们现在身体非常健康,思路清晰。但十年后,她们会怎样?

  在采访路上辗转时,我们几个记者曾开玩笑说,真是同情以后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报道的记者,因为到时候,他们将找不到亲历当年风云岁月的被访者!

  十年后,谁为我们讲述历史?

  晨报记者 王海亮

  “见证传奇”

  鸣谢单位

  为完成本次报道,9月初,记者兵分4路分赴江西、贵州、云南、福建、四川和陕西数省。采访得到沿途省市地区各部门的支持和协助,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

  江西省

  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于都县委宣传部

  兴国县委宣传部

  福建省

  福建省委老干部局

  龙岩县老干部局

  永定县老干部局

  长汀县老干部局

  厦门市老干部局

  贵州省

  遵义市委宣传部

  四川省

  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委宣传部

  云南省

  禄劝县委宣传部

  陕西省

  延安市吴起县委宣传部

  

老歌手宝塔山下颂唱红军30年不间断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