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10:21 金羊网-新快报
“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1990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了缅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弘扬长征精神,批准在四川松潘修建红军长征纪念碑。据统计,全国修建了1300多座红军烈士纪念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1975年,中国的政治形势依然复杂,这一年的长征纪念活动既没有承前更没有启后。出于政治的因素,纪念活动放在1975年的10月而不是1976年的10月,这一时间是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40周年,而不是1936年红军各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的40周年。之后,长征纪念逐步具有固定和集中的特点。

  40周年的纪念

  

  【1936-1976】

  “四人帮”控制纪念活动

  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的纪念,从纪念的规格上来看,缺乏了中央最高规格的纪念———一是党中央没有召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全国性大会,二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没有发表与长征相关的重要的讲话。但是,相对来讲,第二个规格层面的纪念活动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即全国各大重要报刊媒体对长征的积极宣传纪念,主要体现是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相关的重要社论、党的一些重要领导人的长征回忆性文章、长征座谈会和大量与长征相关的出版物的出版等。

  尽管党中央在1975年9月曾作出指示,这一年的长征纪念活动可以“做稍大规模”一些,但是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的活动还是受到了“四人帮”的控制和压制。例如,《光明日报》为宣传长征特意做了宣传计划呈报给姚文元,但姚文元迟迟不批准;话剧《万水千山》是一出长征戏,原来准备上演的是修改过的剧本,因为过去在长征宣传中对二、四方面军宣传较少,新剧本增加了这方面内容,本应好好宣传,却遭姚文元的抵制;同时,“四人帮”一直强调宣传长征的总的精神是“宣传长征本身”。为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总政治部很多宣传长征的回忆和评论文章根本通不过“四人帮”的审查而被压缩甚至直接被“枪毙”。

  阶级斗争痕迹明显

  这里,仅以中共的党报、党刊作为考察中国共产党纪念长征的主要对象,长征胜利40周年的纪念活动较以前还是丰富了许多。1975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打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标语,并刊登了1936年斯诺在延安为毛泽东拍摄的经典照片和毛泽东的《长征诗》。第二版,刊发了《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就其主要的内容来看,很好地印证了第一版的标语:以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胜利地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为契机,着重强调了在新时期的路线斗争问题。

  从宏观上来看,社论简单地概括了长征精神和思想价值,同时又用很多的笔墨联系了当时的政治生活,宣传中,阶级斗争的痕迹还是非常明显。同日,《人民日报》还用整个第三版和第四版部分的宏大篇幅刊登了刘伯承的回忆性文章———《回顾长征》,他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了长征前后党为中国革命胜利所进行的政治、军事斗争。

  规格虽高,内容仍较狭隘

  除此之外,整个10月份的《人民日报》从多角度对长征胜利40周年进行纪念宣传。主要表现有:一是刊登大量的长征资料,如《伟大的长征》(10.19);二是刊登了许多忆古思今的学习文章,如《长征路上学传统》(10.13)、《长征路上的新长征》(10.18)、《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红军为人民服务》、《踏着革命前辈的脚印走》、《高举红旗永向前》(10.22)等;三是刊发了许多展现陕北新貌的文章,如《革命圣地延安工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10.22)、《长征路上新气象》(10.24)等;四是刊发了许多新老图片,弘扬延安精神,如《长征路上》(10.16)、《发扬长征精神坚持继续革命》(10.17)、《毛主席指引我们胜利前进》(10.18);五是刊发了一些纪念活动资讯,如10月17日和24日两次刊发“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为工农兵演出”的消息,主要内容有话剧《万水千山》、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75年,在毛泽东关于调整文艺政策的指示下,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冲破“四人帮”重重阻挠,指示有关部门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复排《长征组歌》)和音乐、舞蹈等。

  同时,《红旗》杂志社在1975年第20期全文转载了《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联合社论。但是,这一期的《红旗》杂志的主体内容根本不是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其重点还是评《水浒》、反修防修以及农业学大寨,反映在《人民日报》上更是如此。1975年10月的《新华月报》对上述纪念长征的几乎所有重要内容都进行了转载。

  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的纪念,在纪念的规格上要高与以往的纪念活动。但是,从纪念内容上来看,由于受到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纪念活动受到压制而显现出一定的狭隘性;从纪念的作用和历史意义上来看,它不可能很好地凸现长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

  党中央首开全国纪念大会

  50周年的纪念

  

  【1936-1986】

  198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在这一年的10月迎来了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于10月2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大会。这是党中央首次召开纪念长征的全国性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做了重要讲话。

  讲话中,杨尚昆高瞻远瞩,在回顾长征的伟大历程和遵义会议在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深刻地总结了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的内涵。他指出,重温历史、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更好地开创未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中建功立业。这可能是继毛泽东、杨尚昆发出《红军长征记》联合征稿公函,揭开纪念长征序幕以后的最高规格的长征纪念了。

  在新的长征路上弘扬长征精神

  《人民日报》于10月23日全文刊登了讲话,题为《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杨尚昆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社论,指出长征不仅使中国革命得到了转机,而且留给了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不怕远征难”的开拓精神和革命勇气。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提醒和教育人们不要忘记长征精神,一定要把真正的长征精神变成献身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在整个10月份,《人民日报》的纪念长征的版面内容非常丰富。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回忆评论,很好地展现了今日的陕北和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如专版《今日长征路———会宁新貌》(10.10)、《壮丽的征途雄浑的画面———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美术作品展》(10.17)《长征精神永放光芒》(10.26)和《壮丽史诗的一个篇章》(10.5)、《三军携手树丰碑》(10.23)、《致中国的长征英雄们》(B.瓜格里尼,10.24)等等。同时,《人民日报》也以一定的版面介绍了全国各地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盛况。

  此外,1986年第20期《红旗》杂志也发表了题为《让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社论,指出50年前红军进行的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社论全文主要从“艰苦奋斗”这一红军的高贵精神品质为着眼点,阐发了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同期杂志还刊发了徐向前的署名文章———《红军不怕远征难》,文章从红军有党的正确领导、红军战略战术正确灵活、红军有坚强的内部团结、红军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四个方面解释了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因素。

  多层次的全国性纪念活动开始

  同时,从一个侧面来看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的纪念,那就是大量有关长征的图书出版,这也是长征纪念的绝好形式。1986年,一年之中,全国各地主要的长征出版物有:文献档案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参谋团大事记》(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编印);红军长征日记类,陈伯钧、童小鹏、伍云甫、张子意著《红军长征日记》(档案出版社),《林伟长征日记》(战士出版社);长征史著类,有李安葆著《长征史》(中国青年出版社),郑理等编《红军长征大事纪略》(解放军出版社),璞玉霍等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事月表》(军事科学出版社);长征历史研究类,成都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编《红军长征回忆与研究》(云南人民出版),国防大学党史政工教研室编《长征新探》(解放军出版社),王庭科著《红军长征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摄影作品图片画册类,《红军长征图片》(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今日长征路摄影艺术联合展览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等等。

  所以,较之以前,1986年的长征纪念活动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固定和集中纪念,二是多层次的全国性纪念。这就开辟了一个与党的生日、国庆等节日纪念相一致的纪念传统,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长征精神意义重大。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