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发展对中国不是威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1:49 红网-三湘都市报 | |||||
两名中国军官站在中印边境处。中印21日发表联合宣言指出,边界问题的早日解决符合两国的基本利益IC 图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1914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认CFP 图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1日在新德里同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会谈。 胡锦涛指出,中方欢迎印度发展,印度的发展对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中方把印度视为中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重要合作伙伴,把中印关系视为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同印度发展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政策和战略决策,绝非权宜之计。中方愿同印方一道努力,推动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辛格表示,印度以互利合作的眼光而不是相互竞争的态度来看待和处理印中关系。印中加强友好合作将对世界形势产生积极影响,印度高度重视印中关系,同中国发展牢固、友好关系是印度各党派的共识。印方认为任何力量都不会阻碍印中关系深化和发展。 辛格表示,早日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符合两国根本利益,希望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边界问题。 【联合宣言】战略目标:解决边界问题 中印21日发表联合宣言指出,边界问题的早日解决符合两国的基本利益,因而应将其视为战略目标。 宣言称,双方致力于通过和平途径,以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积极方式解决悬而未决的分歧,包括边界问题。同时确保这些分歧不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 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已经采取步骤,并将继续努力,争取在去年4月11日签订的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协定的基础上解决边界问题。 宣言称,特别代表将早日商定一个适当的框架,以便最终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包括中印边界各段。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将根据1993年、1996年和2005年协定的规定,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宣言指出,在特别代表会晤的同时,中印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应加快工作,包括澄清和确认实际控制线和落实建立信任措施。双方同意,在已商定的参数基础上,尽早完成交换标明各自对整个实控线走向认识的地图的进程。 【驻印大使】中国准备做出让步 《印度展望》周刊日前采访了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其中谈到了两国共同关心的边界问题。 孙玉玺: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立场很明确,已经写进了去年签订的《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文件之中。我们的立场是,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我们必须相互调节彼此的立场。那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准备好做出让步。 现在两国重新启动边界框架协议谈判,特别代表们正在拟定框架。在这之前,明确说在任何区域需要让步,还为时尚早。 【边界问题】非法的“麦线”和“阿邦”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0,000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000平方公里。目前,整个东段和中段争议地区为印度所控制。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1914年,英国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认。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于1953年扩展到“麦线”。1954年,印度单方面在地图上将中印“未定界”改画为“已定界”。1959年,印根据其改画过的地图线正式对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提出领土要求。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前往新德里与尼赫鲁总理举行会谈,由于印坚持无理立场,双方未达成协议。随后举行的两国官员会晤也无结果。 1987年2月,印在非法侵占“麦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上建立所谓“阿鲁纳恰尔邦”。中方多次严正声明,绝不承认非法的“麦线”和所谓的“阿邦”。综合新华社电 2010年双边贸易达400亿美元 为推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胡锦涛对发展两国关系提出6点建议。一、加强对话磋商,增强政治互信。两国领导人可以利用双边和多边渠道,保持经常性接触。二、深化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争取到2010年使双边贸易额达到400亿美元。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贸易投资障碍,创造有利于扩大两国经贸合作的环境。三、拓展务实合作,扩大共同利益。重点拓展信息技术、能源资源、基础设施、科技、农业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四、促进人文交流,巩固友好基础。努力扩大文化、教育、旅游、宗教、新闻、体育等领域的友好交流。中国政府决定在未来5年内邀请500名印度青年访华。五、推进边界谈判,保持边境安宁。从战略高度和大局出发,早日谈成一个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框架,为最终解决边界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双方要继续维护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六、加强多边合作,维护共同利益。加强在联合国和其他多边组织中的沟通和协调,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南南合作。加强在上海合作组织、东亚峰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机制内的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