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击质疑 国家博物馆刊文解密67天文物搬迁工作(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11:26 中国新闻网
一、重 任 ——改扩建工程在即,文物大搬迁势在必行; 平均1天1万件,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 作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首都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国家博物馆给人们留下了亲切而深刻的印象,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成为多少人成长中无法泯灭、不可替代的印记。 国家博物馆现藏62万件文物,不仅数量上在国内名列前茅,而且弥足珍贵。在这里,陈列着许多举世闻名的国宝级文物——古朴厚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四羊方尊、神形兼备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价值连城的金缕玉衣……每一件藏品都代表着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每一件文物都掩藏着一段慑人心魄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催生出一种寻古怀旧的情绪。它们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风雨洗礼,闪耀着历史与文化的光芒,每天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国家博物馆是一幢高雅而神圣的殿堂,也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代名词。人们徜徉在这里,尽情地追溯过去,缅怀历史,憧憬未来。 而今,这里将要做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动作——将62万件珍贵文物全部迁出。全社会都在好奇,全世界都在关注,国家博物馆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声势浩大的搬迁呢? 国家博物馆经历了近50年的风风雨雨,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建筑功能,都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难以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一个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称的全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早在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就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建成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2003年2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挂牌成立。为了落实中央决议,国博老馆改扩建的步伐加快了。 多次论证,慎重决策,终于迎来了国家博物馆历史上崭新的一页。2006年1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批准《国家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博物馆的新纪元就此拉开序幕。这意味着辉煌的国博老馆正在缓缓落幕,一个全新的国家博物馆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摆在国博人面前的,首先是62万件文物的搬迁问题。 62万件珍贵文物正静静地躺在国博老馆库房中,等待着为它们安置一个临时的“新家”。 国博人为了把民族的瑰宝安全和顺利地转移而殚精竭虑,苦思良策。他们深知这次搬迁工作,时间何其紧迫,责任何其重大,容不得半点耽搁,更容不得半点闪失。用吕章申馆长的话来说,就是“改扩建工程和文物搬迁这两项工作,是我馆天大的事情、历史性的大动作,国内外都在关注”。 这确实是件“天大的事情”!62万件文物凝聚着中华5000年光辉灿烂的文明,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这些珍贵而不可复制的文物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如果文物搬迁工作出现了差错,珍贵的文物遭到损毁或者遗失,我们将无以面对世人,无以面对子孙后代。安全保卫处处长古建东描述了当时的心情:“如履薄冰,如坐针毡,更犹如坐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 搬迁时间的紧迫,更加重了搬迁工作的艰巨。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新国博的土建和南、北、西三个外立面的加固、装修等主体工程要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完成。按照改扩建工程计划,文物的搬迁必须在2007年春节之前完成。62万件文物,从清点、核对、包装、运输到最终进入新的库房,只有仅仅不到70天的时间。而此时恰值冬至前后,北京的冬季天寒地冻、昼短夜长。这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平均1天1万件的文物搬迁量沉甸甸地压在了国博人的肩膀上。怎么办?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具有雄心壮志的国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时代把这样神圣的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勇敢地承担,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圆满完成任务。”馆长助理王玉雪激昂的话语道出了全体国博人的心声。 2006年11月30日下午,受吕章申馆长的委托,牵头负责全馆搬迁工作的副馆长高崇理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搬迁工作。随即,成立了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物库房搬迁指挥部、办公楼搬迁指挥部和物资处理小组。馆长吕章申和党委书记潘震宙对人选和分工作了精心安排,并确定了2007年2月1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人走楼空”的搬迁目标。 2006年12月11日,国家博物馆文物搬迁工作正式开始。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