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家庭式教学能否推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11:19 竞报

  

聋儿家庭式教学能否推广?

  

聋儿家庭式教学能否推广?

  

聋儿家庭式教学能否推广?

  本报实习记者胡洪江报道 “今天见到你,我感到很高兴。”说话的是一个名叫胡雪琪的17岁女孩,如果不仔细倾听每个字的发音,很难发现这是出自一个重聋女孩之口。“六一”前夕,记者来到朝阳区樱花西街,在北京化工大学附近的一间简易民房里,见到了让这个重聋女孩开口说话的人——原齐齐哈尔特殊教育学校老师马淑芳。“虽然个别字的发音还有些不准,但与人交流已经没什么问题了。”马老师非常自豪地对记者说。

  自1993年被爸爸送到马淑芳家进行语言培训(以下简称语训)至今,除曾被接回湖北老家半年,14年来,胡雪琪一直吃住、学习在马老师家。现在,这个可爱的重聋女孩终于可以开口与人对话,然而,过早地离开特殊教育学校,使她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今后她将怎样生活?马淑芳老师的家庭式聋儿教学方法能否在全社会推广?家庭式的一对一教学与聋哑学校的集体课教育,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合聋哑儿童的成长?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马淑芳、聋儿家长、中国第一代聋儿康复专家以及聋哑学校老师等。

  收留聋女

  不惑之年转行做特教

  

  1989年,当时的马淑芳还在齐齐哈尔特殊教育学校校办工厂工作,她偶然读到一本名为《海伦·凯勒》的传记体小册子。聋哑儿童海伦·凯勒和老师安妮·沙利文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她,也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让聋儿学会说话,实现“聋而不哑”,就成为她以后的目标。

  当年暑假,她毅然向校领导递交了申请报告,希望转到教师岗位。第二年初,她被获准从事聋儿语训工作。这一年马淑芳42岁。18年后,对于当年申请做特教老师之事,她承认自己有些“心血来潮”,但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语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教聋儿开口说话是可行的。”

   收留3岁半重聋女孩

  

  1993年5月4日,这是一个让马淑芳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一位来自湖北云梦乡下、在齐齐哈尔打工的年轻父亲,抱着3岁半的女儿来到她家,请求她教会重聋的女儿说话。这个女孩就是胡雪琪。当时,马淑芳只答应教两个月试试。可是,那时胡雪琪很瘦弱,三天两头发烧,4个月后,无奈的马淑芳只好把小雪琪送了回去。“当时雪琪的父亲很难过地对我说,雪琪自从一岁半被确诊为聋儿后,他们走遍了武汉所有的特殊教育学校,但都嫌他女儿太弱小,不能长托。如果我再不肯收留,他只好带回老家,当小猪养起来。”马淑芳说,就是“当小猪养起来”这短短六个字,让她决定继续收留胡雪琪。

   独生女儿与聋儿争母爱

  

  小雪琪住在她家后,她每天上班时,就用自行车将小雪琪送到本校开设的康复班。傍晚下班时,再接回来。“当时,我的独生女儿夏艺12岁,比雪琪大9岁。为了照顾雪琪,我对自己女儿关心的就比较少了。为此,女儿不知偷偷哭过多少回。”马淑芳对记者说。

  家庭教学

  课堂教育+回家“开小灶”

  

  雪琪快6岁时被送到马淑芳所在的齐齐哈尔特殊教育学校念书。由于此前一直坚持康复训练,雪琪成为班里唯一会说话的孩子。白天在学校接受系统的课堂教育,晚上回到家,马淑芳还要给雪琪“开小灶”,包括语训、文化课以及德育、美育在内的家庭教学,占据了马淑芳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