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出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6日08:25  长江商报

  上千名群众欢送英雄,本报记者有幸与景海鹏握手

  昨日下午5点35分,奉命出征太空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准时出现在问天阁前的广场上。

  短短几分钟,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一声令下:“出发!” 3名航天员登上专车,在车队的护送下,向发射场驶去。

  昨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现了近段时间以来最低的气温,寒风阵阵。但一直沉寂的问天阁前,却因上千人前来送行而顿感热闹和喜庆。

  出征仪式六宗“最”

  最敬业:好一个新闻“暗战”

  据已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过神五、神六发射的一位记者介绍,此次神七发射是对采访报道管理最为严格的一次,不少没有获得邀请的媒体记者甚至无法进入东风航天城,只能在距离此地尚有80公里的14号基地通过电话打听一些“小道消息”。

  而设法进到航天城的记者们,也并不轻松,在城内不敢轻举妄动。

  在此前的十余天里,本报记者很少在城内见到在外活动的媒体同行。直至昨天下午,在问天阁外,看着那些拿着长枪短炮有证或无证的记者都聚集在此,才知新闻“暗战”一直存在。

  最激动:航天员步出问天阁

  大约在下午5点35分,三名航天员身穿白色的舱内航天服从问天阁的侧门走出。作为此次任务指令长的翟志刚走在前面,刘伯明、景海鹏紧随其后。

  顿时,近百摄影记者的快门声响成一片,欢送的人群一片呐喊。

  可能是因为航天服过于沉重和密封,三名航天员的步伐稍显缓慢,但是也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坚定。

  航天员的出现,广场前来欢送的人们一下子激动起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人们大声叫着他们的名字,只希望航天英雄能转过脸看他们一眼。

  在人群中间,三名航天员始终保持微笑,向两旁欢送的人们和媒体记者挥手致意。

  最简短:“出发!”

  媒体记者和欢送的人们,很多都经过了几个小时的等待,但是出征仪式只进行了短短几分钟。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广场上传来三名航天员洪亮的声音。

  “出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常万全郑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一起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这一幕定格在历史的瞬间。

  3名航天员向四周挥手致意,以充满自信的姿态向前来送行的各位领导、首长及新闻媒体、各界群众展示出中国航天员的英姿和风采。

  或许在场的许多人还清楚地记得,2003年和2005年的10月,在同一地点,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从这里出发,执行我国载人航天神五和神六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此次,翟志刚等3名航天员将肩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飞跃——出舱行走。

  最幸运:航天员与本报记者握手

  整个出征仪式过程中,本报记者与3名航天员的距离只有不到一米,最近距离地看到了人们心中的航天英雄,与站在右侧的景海鹏相距最近。

  本报记者看到,3名航天员始终表情轻松,面带微笑。

  在得到出发命令后,三名航天员向停在一旁的专车走去。此时人群沸腾了。欢送的人们纷纷叫着航天员的名字,“你们好样的”,“祝你们凯旋”……

  看着人们从远处伸过来的热情的手,三名航天员也慢慢靠向人群,与欢送的人们亲切握手。

  本报记者站在最前排,当景海鹏走近时,本报记者伸出双手,叫着他的名字,他亦伸出了手。虽隔着厚厚的航天服手套,本报记者依然能感受到他手中的温度。

  最后,航天员在士兵的护送下再次向人群挥手告别,登上开往发射场的专车。

  最温馨:杨利伟拥抱战友

  我国首位航天英雄杨利伟始终站在航天员的专车旁,看到即将出征的战友们走近,他迎上前去。

  杨利伟与走在前面的战友翟志刚紧紧拥抱,将他送上专车。随后拍了拍刘伯明和景海鹏的肩膀,在他们耳边轻声说了句话,祝福三名战友能顺利完成任务,凯旋归来。

  本报记者还看到,入选此次神七发射任务的3名候补航天员也一道欢送自己的战友。

  最感动:《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在军乐队的演奏声中,欢送的人群一起高声歌唱,在送走航天员后,一群穿着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手拉手,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声载歌载舞。

  乐曲唤起激情,锣鼓敲出气氛,广场成了沸腾的海洋。“祝你们成功”、“等你们凯旋”……圆梦园内外欢呼声此起彼伏,祝福声一浪高过一浪。已上车的航天员推开车窗,持续向人群挥手致意。人群跟着车队一路奔跑,直到航天员的车辆消失在视线之外。

  本报记者 姚海鹰 刘渐飞 刘飞超

  ◇ 花絮

  北川小学生为英雄壮行

  出征仪式上两个特殊的小女孩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她们是来自北川地震灾区的小学生莫晓芳和蒋承欢,两个孩子分别10岁和11岁。

  此次,她们从遥远的四川赶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出征仪式现场为航天员壮行。在地震中,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如今,两个孩子是总装备部绵阳八一帐篷小学的小学生。

  看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航天英雄,两个小女孩脸上露出了几个月来少有的笑容。 “我很高兴见到了航天员叔叔,我要向他们学习。”

  本报记者 姚海鹰 刘飞超 刘渐飞

  黄宏也是追“星”族

  出征仪式开始之前几分钟,在欢送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张大家都很熟悉的脸,一张标准的“黄宏式”笑脸,没错,他就是著名小品演员黄宏。戴一顶黑色的鸭舌帽,不动声色出现的黄宏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躁动。

  最先发现黄宏的还是站在高处的敏感的摄影记者们。看到摄影记者的镜头一致对准一处,人们纷纷扭过头去,看到身边突然出现了一名熟悉的明星,人们一阵沸腾,黄宏微笑着与人们合影。

  当航天员从问天阁走出来时,黄宏像欢送的人群一样,大声叫着航天英雄的名字,并举起自己随身携带的小相机,不断为航天员拍照。当航天员走近时,这位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明星也伸出了自己的手。

  本报记者 姚海鹰 刘飞超 刘渐飞

  最早想坐火箭飞行的人?

  网友:“做烟花的!”

  航天员飞天前特别向网友朋友们提出了三个问题。翟志刚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第一个试图坐火箭飞行的人是谁?刘伯明提出的问题是舱外航天服有多重?景海鹏提出的问题是太空行走在地面是怎么训练的?

  问题一出,网上马上就有了回应。

  有一位网友说,小时候过年放一种烟花,点燃之后像火箭一样飞天了,那个做烟花的人应该是最早想坐火箭飞行的人。

  据央视

  我想告诉中国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你将会有一次美妙无比的体验。我强烈建议你在完成太空行走中的那些任务时一定要慢慢来,不慌不忙。你应该尽量放松,享受这美好的经历。

  ——美国退役宇航员温斯顿·斯科特

  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环球旅行’,可以时时欣赏地球表面的景色,在深黑色的宇宙映衬下,蓝色的地球显得特别美丽。

  ——欧洲航天员让-弗朗索瓦·克莱瓦

  ◇ 为神七忙碌的人

  【海】海上应急救援力量圆满完成任务

  交通运输部神舟七号海上应急救援保障力量圆满完成任务,25日21时22分胜利返航。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着陆场系统副总指挥、神舟七号海上应急救援总指挥长、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对记者表示,9月25日21时22分,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下达命令:神舟飞船已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已圆满完成神舟七号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任务。即时起,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参加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任务的所有船舶和飞机按计划返航,指挥关系由北京任务联合指挥所移交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

  欢呼声中开始返航

  记者在救捞局值班室看到,返航命令通过宽带卫星远程可视救捞指挥系统和语音电话,同时下达至各待命船舶和飞行指挥中心。在船员和机组人员的欢呼声中,交通运输部各参加船舶和飞机,圆满完成神舟七号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任务,开始返航。

  救捞系统共有4艘大功率海上专业救助船舶、4架救助直升机和一架固定翼飞机参与这次海上救援保障活动,承担万一飞船发射出现意外,航天返回舱掉进海里,救捞应急力量快速行动,把航天员救起来的任务。神舟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这种险情已不存在。

  近300人参与保障任务

  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是我国唯一的一支海上专业救捞队伍。按计划,从9月16日起,救捞系统最先进的三艘8000千瓦和一艘14000千瓦专业远洋救助船就已陆续开赴指定海域;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所属、目前我国最先进的EC225型专业救助直升机和其他3架飞机,也已集结到江苏盐城机场和上海高东机场。

  救捞系统派出近300人参与这次保障任务,在东起连云港往西南长达2400海里的太平洋上指定区域,为执行神舟七号任务的航天员筑建了一条海上生命安全保障线。

  【陆】 搜寻火箭“黑匣子”和箭体残骸

  25日19时,记者赶到火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神七火箭残骸搜索回收指挥部时,由200余名人武部官兵、公安、民兵预备役和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搜索回收队伍已经集结待命。

  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后,火箭残骸搜索小分队迅即在各预定落区开始寻找火箭“黑匣子”和箭体残骸。

  与神一到神六发射不同的是,这次火箭的“黑匣子”由磁记录仪改为电子记录仪,直径由原来的30厘米缩小到15厘米,体积比原来缩小了许多。发射神六的火箭只装了一个“黑匣子”,而这次火箭在整流罩上增加了2个,加上原来在芯一级上的1个,需要搜寻的“黑匣子”增加到了3个。

  副着陆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刘涛告诉记者,按照飞行程序,火箭芯一级“黑匣子”将落在内蒙古鄂托克旗,整流罩“黑匣子”将落在内蒙古乌审旗。相比前几次,这次寻找的范围更大,难度更大。

  神六发射后,军地双方密切合作,仅用了半天时间,就找到了遗落在内蒙古鄂托克草原上的火箭“黑匣子”和大部分推进器残骸。发现“黑匣子”的牧民获得了500元奖励。

  【空】 随时准备起飞应对意外情况

  就在神七飞船腾飞的同时,参与搜救任务的陆军航空兵部队的10余架直升机,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飞行员发动引擎,随时准备起飞。

  主着陆场副指挥长、负责直升机搜救指挥的总参陆航部某局副局长崔小军介绍说,为应对飞船发射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布置在各点位上的搜救直升机已经做好准备,随时起飞进行快速搜救。

  已具备独立搜救能力

  记者了解到,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主着陆场空中搜救任务都由总参某陆航团担负。参加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主着陆场空中搜救的飞行员,全部是执行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任务的骨干飞行员。

  据这个陆航团团长蔡有固介绍,由于今年的搜救模式由原来的空地共同搜救,改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模式,这标志着我国空中搜救分队具备了独立搜救飞船的能力。

  在前6艘神舟飞船的回收搜救中,回收队伍由空中搜救分队和地面搜救分队两部分组成,飞船回收要通过空地协同,共同完成返回舱的搜索救援任务。着陆场地系统总指挥隋起胜介绍说,经过前6次的探索和总结,空中搜救分队已经具备了独立搜救能力,能够采用空中搜救方式完成航天员的搜救和后送,可以提高搜救处置的效率,在第一时间救援航天员。

  6个机组实行双机长制

  神舟七号飞船空中搜救分队由6架搜救直升机、专业搜救人员和搜救装具组成,利用机载大功率定向仪作为主要搜索手段。为确保万无一失,组建的6个机组实行双机长制,即正副驾驶均为机长。

  另外,为保证每架直升机到达落点现场后都能够第一时间打开返回舱舱门,对航天员进行必要的处置,空中分队的每架直升机上均配备返回舱开舱处置人员、航天员医监医保人员、图像摄录传送人员等。

  据新华社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