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进太空的,是翟志刚的左手。他握住一只安全系绳的挂钩,把它挂在了舱门附近的出舱扶手上。16时41分,翟志刚顺利出舱。
综合新华社电
16:44:50 翟志刚钻出轨道舱舱门,向镜头挥手。
16:46:01 舱门已经打开,翟志刚出舱瞬间。
16:46:51 翟志刚开始舱外活动。
16:49:42 翟志刚在太空挥舞一面五星红旗。
16:55:13 翟志刚取下飞船外材料 交给刘伯明。
出舱
翟志刚左手最先探进太空
身着中国“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头先脚后飘出母船——神舟七号,沿轨道舱壁开始活动。把红色的安全系绳挂钩挂在飞船舱外的出舱扶手上之后,翟志刚上半身露出飞船,并向摄像机挥手致意。
右臂上,红色的“飞天”两字清晰可见。
“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翟志刚用他洪亮的嗓音,说出了世界上第354个出舱的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的第一句宣言。
然后,他把两个安全系绳的挂钩全部改挂到右侧的扶手上,全身飘出了飞船——此时,飞船正处于祖国上空。
太空,中国人来了!
作为世界上第354个出舱行走的航天员,在人类首次实现太空行走的次年出生的翟志刚,比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晚来了43年。
43年一瞬过。今天,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史性一大步——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具有防强光功能的航天服面窗上,映出的是一个蔚蓝色星球的美丽影像——地球。
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的屏幕上看,这个人类共有的家园,似乎就悬在翟志刚的头顶上,伸手可触。
这中间,还有一次小小的“插曲”:地面测控人员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留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迅速检查了船舱,回复:没有检测到火点。出现火警,最后被证明是一场虚惊。一个感烟探测器,在真空环境下失效了,于是传感器发出了高电频信号,显示为出现了火警。实际上,当时轨道舱处于真空状态下,没有氧气,是不可能发生火灾的。
专家表示, 虽然对出舱活动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但无论地面模拟多么接近,毕竟不能完全与天上一样。
行走
身体几乎“倒立”在飞船上
属马的翟志刚,以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由此成为“走”得最快的中国人。
高纯净的真空,高达数百摄氏度的温差,以及迥异于地球的微重力环境,让人类最起码的生存变成绝无可能。而翟志刚感受到的却是温暖如春、空气清新的环境。
翟志刚身着的这套航天服被命名为“飞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
在翟志刚起飞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同一纬度的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敦煌石窟。敦煌壁画上蹁跹起舞的飞天,寄托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与壁画上曼妙的飞天相比,身着“飞天”在太空中漫步的翟志刚无疑显得笨重许多。但在航天服研制者刘向阳的眼中,二者同样美妙。
“‘飞天’就是一个微型飞船。”刘向阳说,这套中国研制的航天服不仅能够防止辐射、微流星和空间碎片对航天员的伤害,还能持续4个小时以上提供适宜的气体成分、温湿度和压力环境。
太空中的翟志刚,与其说是“行走”,不如说是在“飘移”——用两只手交替抓着飞船舱外的扶手,支持身体缓缓移动。
这就是与我们在地面上完全不同的太空行走。
翟志刚全身已“飘”在太空里。他左手抓住出舱扶手,右手接过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02号航天员刘伯明送上来的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向着太空挥舞起来——此刻,指控大厅又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把国旗送回舱里,翟志刚继续“行走”。他两手交替攀住扶手,缓缓移动,身体几乎“倒立”在飞船上。
“这是由各大系统上百名科技人员每人一针亲手绣制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说,正是成千上万航天人数十年不懈的努力,托举着翟志刚飞上太空,并第一次打开神舟飞船,进入太空。
取实验材料
很快摆脱电脐带缠绕
翟志刚“游”到安装在飞船轨道舱壁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装置旁,取下装置,用右手交给轨道舱内的刘伯明。
似乎有些不太适应太空环境,翟志刚在传递时,身体明显向左歪倒——但他很快在刘伯明的帮助下调整了过来。
一根8米长的白色电脐带,把翟志刚和飞船相连。每一次移动之前,他把身上另外2条橙色安全系绳,交替固定在舱外扶手上。用“太空漫移”来形容这次太空行走,似乎更为确切。同此前世界上已经完成的319次太空行走中的大多数航天员一样,翟志刚的“行走”,正是通过双手在飞船扶手上移动和安全系绳的保护来实现的。
翟志刚和刘伯明同是黑龙江人,同为42岁,同一天当上飞行员,同时在飞行学校学习,同一天结婚,同批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尽管他们能以无线、有线等多种方式实时通话,但更多时候,他们只需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可完成默契的配合。
完成取回试验材料这项最主要的任务后,就在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准备回到轨道舱时,一根白色的带子“挡”在了他的两腿之间。这根带子,就是把航天员和飞船连接在一起的电脐带。航天员刘伯明在飞船发射前曾说,太空行走中电脐带和安全系绳发生缠绕会很危险,但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显然,翟志刚训练有素,从大屏幕上看,没用多久,翟志刚就手脚并用地把电脐带拨弄到了一边,缓缓摆脱了缠绕。全部过程中,翟志刚动作十分轻柔、镇定,没有和飞船发生任何撞击。
专家表示,太空中不一定力气大就能“干活”。对航天员来说,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
个人舞台
第一次在太空跳出浪漫舞步
这一刻,太空变成了翟志刚的个人舞台。
转身、飘移、再转身、再飘移……这个舞场上的交谊舞高手,第一次开始了他的、也是中华民族在太空的浪漫舞步。
安装在飞船舱壁上的两个摄像头,从不同的角度将这一切收入“眼”里,并通过国内外的多个测控站和行驶在大洋上的各艘远望测量船,将这一美妙的画面传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厅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与科技人员一起凝目注视;黑龙江、山西,三位航天员的家乡,父老乡亲们围在电视机前屏息牵心;在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前,在亿万台网络终端前,无数华夏儿女的目光同时被翟志刚在太空中的一举一动而牵动……
蔚蓝色的地球缓缓旋转。此刻,翟志刚眼前的地球大陆,是他的祖国,一个最早产生了飞天梦想的土地,一个最早进行过飞天实践的民族,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现代化国度。
翟志刚,你可曾看到在祖国的大地上,金色的秋天正在由北向南延展?五年前的金秋,中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舱内看到这一幕时说:“我爱我们美丽的家。”三年前的又一个金秋,第二批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说:“每次飞临祖国上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往下看,那里有亲人,有我们的根。”
今天,当翟志刚面对这一切时,已没有了飞船船舱的阻隔,他只需张开臂膀,祖国就可以被拥进怀中……祖国是这样的美!地球是这样的美!太空是这样的美!
“神舟七号准备返回轨道舱。”时间缓缓流淌,不知不觉,已到了翟志刚“回船”的时间了。
航天员专家邓一兵说,航天员开舱门时间和舱外活动时间符合计划,舱外需要完成的三件事——展示五星红旗并讲话,取回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在舱外进行太空行走——已全部完成。
释疑
“多走一两米不是我们的指标”
据新华社电 针对记者质疑的舱外“行走”的姿态与距离,航天员专家邓一兵说,太空行走不是一般行走的概念。在太空中失重的情况下,要靠手来使劲,“所以我们在轨道舱外设计了一些扶栏,他(翟)抓住这个扶栏在轨道舱外进行攀爬的动作,这就是出舱的舱外行走”。
他说,出舱行走计划是根据出舱时间的富余程度决定往外攀爬的距离。“刚才他运动的范围不是太大,这在我们的计划当中。只要出去了,适应了环境,在舱外完成任务,有攀爬的动作,任务目标就达到了,所以多走一米,多走两米不是我们的指标,也不是硬性要求的。”
“等到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两个舱的压力平衡之后,返回舱的舱门才可以打开。如果返回舱压力不平衡,就有可能造成一些损害,航天员返回的时候就有危险。”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