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眼泪过后恢复平静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03:18  新京报

  ■ 映秀一日

  映秀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夜雨。

  上午,细雨还在下。

  天空有点阴沉,只有岷江的水依旧奔腾不息。

  从鱼子溪上山,300米,就是映秀的公墓。站在公墓前从高处俯瞰震后的映秀,老镇的废墟已经被铲除,只留下零星的大树。

  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片废墟,是震后的漩口中学。这里是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主会场,白色和黄色的菊花把会场衬托得庄严肃穆。

  会场外,是映秀的板房安置区,远看,这里是一个标准的灾民安置点,数公里长的板房区,蓝色的屋顶,统一的格调;但走近就会发现,里面有菜市场、杂货店、台球室,一个鲜活的世界。

  上午10时,雨停了,天空稍微放晴。吃过早餐的小镇居民三三两两集聚在纪念主会场周边,翘首张望。整个映秀在平静地等待5月12日这天的到来和过去。

  伤悲

  44岁的邓永康早上7点就起床了。地震时,他在阿坝药厂上班的20岁的大女儿邓春燕遇难,在漩口中学读初三的小女儿邓妮也永远被埋在了废墟里。家里同时还有7个亲戚遇难。

  9点多,吃过早饭,他和爱人提着香烛鞭炮,准备上山给女儿烧点纸钱。但去公墓的路暂时交通管制,直到下午3点多,管制解除,邓永康才和15个亲戚一起上山。

  邓永康本来不想再流泪,但终究还是没忍住,擦擦眼泪,又去安慰身边已经哭倒在地的妻子倪孝兰。

  下午4点,公墓里已经满是人,香烛纸钱的灰烬飘荡在空中,哭泣声在这片小小的公墓里显得很压抑,很多人俯下身,把头埋向泥土。

  一位摄影记者一边擦拭泪水,一边决定放弃继续拍摄。一位65岁的婆婆佝偻着背,哭倒在丈夫的坟前。

  肃穆

  下午2时20分,一支小号长鸣,吹奏起婉转低回的《思念曲》。

  远聚在会场四周的民众短暂的沉默。

  帐篷里面,小镇居民围着电视,肃穆,默哀。

  仪式过去,烙饼摊老板又忙乎开了。这些天,震中映秀来了人,烙饼摊的生意特别红火。老板“高锅盔”的手掠过滚烫的油面,一张张嫩黄喷着香气的烙饼送到了顾客的手里。

  烙饼摊旁边,是一个搭在帐篷里面的简陋台球室,2张台球案子,四周围满了人。震后的板房区,没有了娱乐设施,这里是小镇的一些年轻人唯一可“耍”的地方。

  5月12日,生意一如既往。

  宁静

  下午5点,倪孝兰被丈夫扶回家。短暂休息后,倪孝兰决定照常出车。

  地震后,倪孝兰在家里躺了2个多月。8月,国家给的3个月生活救助到期了,她也决定振作起来,重操旧业,跑出租。丈夫在映秀发电站找到一份保安的工作,每天晚上值班。两人每月在一起的时间不到5天。

  “没法,自然灾害我们没办法抗拒,把心态摆开才能继续生活”,邓永康说。

  6时30分,邓永康匆匆地推车出门,去电站值夜班。

  此时,映秀的板房区飘出袅袅炊烟。山上公墓的鞭炮声已经平息了,小镇在恢复宁静。

  本报记者 杨万国 韩萌 映秀报道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