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营正门象征纳粹德国权力的“党之鹰”徽章如今被摘除
毛特豪森集中营焚尸炉
国际在线报道(驻德国记者 武诗韵):德国曾是发动二战的施暴者,它自身也不得不吞下纳粹的苦果。在战后的70年中,德国社会都有哪些感悟,它又是如何防范纳粹主义再度滋生的?
这首德语歌唱的是“祖国啊祖国,你对我意义之深,就像孩子爱他的妈妈,就像小狗爱它的主人。”然而70年来,德国人却很少在公开场合表达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不仅是因为纳粹德国曾经以人民的名义犯下累累罪行,而且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爱被辜负和利用,它使德国人必须更理性地反思,什么样的情感不会成为纳粹主义重生的土壤。
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在奥地利北部建造了毛特豪森集中营。这里先后囚禁过20多万人,有10余万人被夺去了生命。毛特豪森成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地点,带给当地人无尽的耻辱。出生于毛特豪森的居民说:“我出门旅游的时候从来不说我来自毛特豪森,只说来自林茨。”
这一点和战后许多德国人不愿提及自己的祖国而只说“来自欧洲”何其相似。然而昭示罪行的集中营毒气室和焚尸炉却被保存了下来。毛特豪森集中营讲解员卢格介绍:“每年来毛特豪森集中营的参观者有将近20万,这个数字恰好和当年被关押的人数相同。参观者中有一半都是学生,其中既有奥地利的学生,也有很多德国巴伐利亚来的学生。对于毛特豪森的参观和研讨活动被设为学校历史必修课的一部分,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这段历史。”
德国境内也保留了大量集中营纪念馆,虽然它们带来刺痛感,但也让这段历史不被遗忘。虽然德国人痛恨纳粹,但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却对背叛纳粹的行为同样久久不能原谅。曾经试图刺杀希特勒的军人施陶芬贝格仍然遭人鄙弃。德国反抗纪念馆馆长图赫尔说:“现在人们能够把(刺杀希特勒)当做一件正面的事来看,但在1945年后,这一行为都被当做是叛变、怯懦以及与德国作对。在经历了一段长而痛苦的过程之后,德国人才逐渐认识到,他对于纳粹的抵抗实际上是一种爱国行为。”
德意志的传统是理智而无私地为国家服务。希特勒有计划地要求军人向其个人而非国家宣誓,本身就是对法治秩序的破坏。去年夏天,德国举行了盛大的施陶芬贝格纪念活动,政治评论员施密特认为:“(德国政府)要传达的是,军人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论在魏玛共和国还是希特勒的领导下,军人都是穿着制服的公民。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勇于参与并负起责任,而不是单纯地服从命令。”
那么曾经的国家最高领袖希特勒爱德国吗?1945年败军之际,希特勒发布了试图毁灭德国的“焦土政策”指令。指令的关键部分写道:“所有德国境内的军事设施、交通运输、通讯系统、工业设备以及敌人在当前或将来可以用来继续其战斗的物质和原料,都必须被摧毁。”德国作家哈夫讷在《解读希特勒》一书中指出,希特勒此举犹如一个恼羞成怒的失败的赛马场主,他要打死他最好的一匹马,因为它未能赢得赛马比赛。当败局初现时,希特勒表示,如果德意志民族不再足够强大并愿意为它的生存付出鲜血,那么它就应该灭亡,被另一个更为强大的国家消灭掉。
一个彻底的种族主义者最终背弃了他所选择的民族,德国人愤怒悲伤之余从中学到的是:作为个体尽可能地运用自己的良知和勇气。德国总统高克表示:“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可以纵观生命的本质并问自己:我如何变成那个我可以成为的人?”
今天的德国其实仍未彻底摆脱排外主义、极端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威胁。德国的外来移民和本土居民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鸿沟,加之法国讽刺先知默罕默德的杂志《查理周刊》遭遇枪击,德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多轮反对欧洲伊斯兰化的示威游行Pegida。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确表示希望公民不要被利用,沦为右翼排斥穆斯林的工具。她在讲话中呼吁:“请不要加入这些游行,因为这样的偏见往往带来的是内心的冷酷甚至是仇恨。”
虽然Pegida曾在德累斯顿的游行创下了2万5千人的纪录,但据警方介绍,全德国反对Pegida的游行人数已超过10万。“用多彩代替黑白”是反对Pegida游行的口号。保持社会多元化,增强开放和宽容度,不轻易否定和碾压一个群体,这才是远离纳粹主义的最好方式。
(原标题:二战启示录:保持多元开放宽容 让纳粹主义远离)
编辑:SN059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