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社会福利中心7个被拐后获救的小男孩,他们被悉心照料,可他们真正的家在哪里?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南都请你慢读新闻。南都记者 马强 摄

  开版语

  阅读方式,决定思维方式。在这个速读时代,唾手可得的结论,让我们失去复杂思考的能力;爆炸的信息,让我们失去系统学习的耐心;碎片的知识,让我们日益狭隘与偏激。我们俯视大海,却不愿仰望星空。嘈杂喧嚣的舆论场上,我们随手点赞,却难诉心声。此刻,我们希望您能静下心来,阅读我们精心编制的新闻,思考事件背后的逻辑,倾听人物内心的声音,琢磨和品味文字的魅力。

  姓名

  风雨欲来。

  9月29日,潮阳,棉城。

  9点,潮阳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七个男孩儿一窝蜂地涌出电梯,头也不回地扎向3楼平台———儿童室外活动天地。叽叽喳喳,兴奋,像群出笼的小鸟。滑滑梯、骑木马、抬头看天。这是他们仅有的户外活动。在过去的两年里。

  陈四福昂着头,左手点点天空。陈六福也比画着同样的动作。可天空里厚厚的灰色云彩一声不吭。

  福利院的老师余媛媛说:孩子们是让你看鸟。那些偶尔掠过的小鸟和鸽子。

  他们喜欢小鸟。

  七个男孩儿。

  七个健康的男孩儿。

  七个被拐卖后获救的男孩儿。

  儿童福利院有41个孩子。其余34个是弃婴,患有先天脑瘫、智障或残疾。

  但这七个不一样。

  2013年4月17日,民警从潮阳区谷饶镇解救出第一个;4月19日,民警又从潮阳区铜盂镇抱回了第二个;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第七个。

  医生推测,年纪最小的,约莫满月。最大的,也不过百天,裹着襁褓,他们被送入潮阳区儿童福利院的大门。

  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他们连胎记都没有。

  也没人知道他们的家在哪里。

  他们嚎啕大哭。一撒手,就哭。大家只能日夜轮流把他们抱在怀里。哭声至今萦绕在人们的耳边。

  终于,他们有了自己的姓名。

  陈是潮阳大姓。那就都姓陈,按照入院顺序就叫:陈一福、陈二福、陈三福、陈四福、陈五福、陈六福、陈七福。

  希望他们都能幸福。

  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生日。

  6月1日。

  每个人有了一张小铁床,一床小被子。床头上画着星星、月亮、云朵和小熊。还有一间活动室和各自的布娃娃。

  福利院的6楼,七个孩子的家,过去的两年4个月,他们在这里长大。

  从襁褓吮指,到乳牙长齐。

  长大

  七个兄弟,一起长大。

  起床、洗漱、换尿布、听音乐、喝开水、吃粥、喝骨头汤、喝惠氏牛奶。然后,出去玩半个小时。

  这是最最幸福的半个小时。三楼的平台是他们的游乐场,也是他们的大自然。

  平台上细长的小草。被他们拔完一茬又长一茬。

  福利院的楼下,车马喧哗。

  护城河在西边儿。两岸商铺林立。服装店、茶叶店、牛肉火锅店、肠粉摊……

  可他们没有去过,也没有见过。

  飞过头顶的小鸟或曾驻足百年的文光塔。

  可他们没有去过,也没有见过。

  平台四周的墙上画满了鲜花、小鱼、海豚和海草……

  四福指着一朵花,说“花”,笑。可从记事起,他们就没见过真正的花。

  墙上闻不到花香,墙上也摸不到浪花。

  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子?

  七个孩子不知道。他们只出过一次门。两年4个月,唯一一次。那是去年的生日,六一儿童节。福利院打了数次申请报告。七个孩子终于被许可出门一趟。去附近的麦当劳儿童活动区。

  那一天,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都很紧张。

  两三个工作人员带着一个孩子,开着小车,分四批带到麦当劳。大家都很害怕。万一孩子丢了,万一孩子被抢了或者被拐了……被拐一次,孩子们已经够可怜了。

  头一次出门,七个孩子不兴奋。可能他们都不知道应该要兴奋:懵懵懂懂地看天,看周围的茶行、牛肉火锅店、水果摊、服装店……

  他们没有大喊大叫。只是静静地看了一眼。10多分钟后,他们就匆匆转身。

  不能怪福利院。他们一直小心翼翼地抚养孩子长大。

  没人知道,福利院的大门外并不平静。

  妈妈

  原来买孩子的家庭经常守在福利院的大门外。保安赶不走。他们“理直气壮”:孩子“我花了钱的”。求情的电话不断。潮阳区福利院院长肖锋如芒在背,如履薄冰。

  可福利院不是家。

  9月19日,国家民政部、公安部发出《关于开展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打拐解救儿童收养工作的通知》。七个孩子的照片被登在了全国打拐解救儿童寻亲公告平台上。

  第一批,284名被公安机关解救孩子中的七个。

  福利院的电话铃响个不停。

  很多人想收养他们。可没有一个电话是他们的亲生父母打来的。有人跑到福利院门外,说要抱养孩子。原来买孩子的家庭也开始四下活动。福利院院长、工作人员、区民政局的电话都被打爆了。

  数百通电话说的都是一句话:我想要领养孩子。

  根据通知精神,七个孩子在福利院待了两年4个月,他们就快要迈出这道门。

  孩子们的未来在哪里?

  肖锋说,这事儿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得制定方案。当然,显然,家庭才是养育孩子的最佳场所。

  这一天,台风“杜鹃”从海上飘来。卷起大雨。黄色的木马上,雨花滴滴答答地开了。

  陈四福静静地坐在屋里,看窗外雨水淅沥。

  转过头,有人离开。陈四福说:“ByeBye,妈妈”。

  “妈妈”,他们最先学会的一句话。

  无论谁,都是“妈妈”。

  教过。福利院的叔叔阿姨们一遍一遍地教:爸爸、叔叔、阿姨、伯伯……

  会了。转头,大家还是“妈妈”。

  “妈妈。”陈一福伸出双手。32岁的赵彪一把抱起来。他笑:不该答应的,对不对?

  “妈妈”,给我拿玩具。

  “妈妈”,陪我玩球球。

  听到他们叫妈妈,老师余媛媛好心疼。

  8岁孩子的母亲说:“在福利院,我们给再多的爱,也比不上他们有一个真正的家。”

  采写:南都首席记者 薛冰妮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公安局放高利贷疑似玄幻小说

在一起刑事案件中,办案方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分局,被指以其下属企业与社会企业合作,对外放贷,月息6%。而嫌疑人家属公开实名举报称,正是这种“官方高利贷”特殊的追讨方式,导致一家地产企业陷入停顿,企业负责人身陷囹圄。

专车,依然旧制度没有大革命

作为一个非典型消费者,我对这次改革,虽然失望,但很理解——自上而下的革命不可能,自下而上的革命不允许,那就只好这样慢慢“深化改革”。

想进步,就得撒票子献身子?

在机关了混了三十多年,不说阅人无数,至少也有“河东河西”的积累。要说在机关混,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譬如像黄健波先生总结的那些情商,在我看来就属于比较“难”的。但更难的还不是这些。

刻在中国人精神上的诺奖红字

这些年来,弹丸小国制造的诺奖也在书写它自身的历史,成为中国故事中不折不扣的境外势力。诺奖所作所为,就是在中国人的精神上刻下红字。有人惧怕它如洪水猛兽,有人奉其为无上的荣誉崇拜。红字熠熠生辉,不是诺奖“刀工”了得,而是此国不断供应了上等“皮肤”。

  • 侯虹斌:男博士当全职主夫是不是浪费
  • 赵志疆:来电显示收费理应经过听证
  • 林彪破四旧希望红卫兵不要打死人
  • 中国从此进入诺贝尔奖“丰收季”吗?
  • 《琅琊榜》权谋复仇下的善与美
  • 解惑:结婚后离幸福究竟还有多远
  • 萨苏:目击致远舰打捞现场(图)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