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科幻,大刘之后有小刘,“三体”之后看“蜂巢”

中国科幻,大刘之后有小刘,“三体”之后看“蜂巢”
2018年04月15日 14:04 晶报
原标题:中国科幻,大刘之后有小刘,“三体”之后看“蜂巢”

深港书评·深度访谈

刘洋和他的乐观主义

刘慈欣小说《三体》“打破原来科幻小说封闭的读者圈”后,科幻作品在国内变得越来越热,掀起了一股阅读与创作的热潮。除了老一辈科幻小说家的不懈耕耘,有刘慈欣这样一位世界级的科幻小说家外,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年轻科幻作家,刘洋就是其中的一位后起之秀。我们也期待着“小刘”能与“大刘”一样,成为一名世界级的科幻作家。

大刘 刘慈欣

小刘 刘洋

在刘洋的自我介绍中,他称自己是“技术乐观主义者”,虽然在他的作品中也不乏《完美末日》《声波生物》以及《蜂巢》的“末日”景象描写,也有对科技发展的反思,但他认为,社会不会真的如小说写的那样去发展。刘洋对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始终是乐观的。他说,在现代社会中,很多科技造成的问题,最终也肯定会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自然的解决。

乐观的刘洋被人称作是“阳光直男”,或许正是这样的性格,在他的作品里才能看到对于科学最直接而大胆的幻想。问到是否有作品可以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刘洋笑言,自己有些小说确实很适合被改编。

他列举了《蜂巢》里的《机械女佣》,适合改编为一个科幻悬疑类型的影片,《开往月亮的列车》则可以改编成一个有宏大的太空奇观的惊险故事片。当然,也有不少网友提出建议,说他的《木人张》改编成明朝背景的蒸汽朋克影片,会很好看。

尽管末日和废土题材是很多人喜欢的科幻母题,但在科学研究和科幻创作的严谨上,刘洋的科幻作品一直寄托于对理智思考的追求,只有这样,乐观心态才有科学依据。

全文字数:   3889

阅读时间:12分钟

坐稳了没?要开读了哦

《深港书评》

文 | 谭智锋

刘洋

   

好的点子

是科幻小说的核心吸引力

刘洋, “80后”凝聚态物理学在读博士,新锐科幻作家,技术乐观主义者。在《新科幻》《科幻世界》《文艺风赏》等杂志发表科幻小说十余万字,作品也多次在《北京文学》《小说月报》等纯文学刊物连载,并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科幻小说年选。

刘洋,凝聚态物理学专业,长时间钻研科学,有着深厚的物理知识,他擅长从一些看似普通而抽象的原理发掘出独特的科幻创意和神奇故事。与此同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精巧,文笔精妙,有着非凡的想象力。

2017年下半年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二本小说集《蜂巢》,无论是在科幻创意上,还是在书写风格上,都更显成熟。

《蜂巢》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9月

12

受科幻影响,报考物理专业

Q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科幻文学产生兴趣的?

刘洋:小学的时候接触到《科幻世界》杂志,从此对科幻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年代的科幻小说以核心科幻居多,很多创意都让人惊艳,我到现在都还忘不了最初读到特德·姜的《巴比伦塔》、何夕的《异域》、刘慈欣的《塌缩》等作品时的震撼和激动。

我本身就喜欢阅读一些与科学有关的书籍,科幻文学更是进一步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情。高考之后,我填报的全部是各个大学的物理系,这完全是受科幻小说的影响。

《科幻世界》2018第4期

Q

读的多了,就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了?

刘洋:对。在大学期间我尝试着写了一些短篇,发表在学校的内部刊物上。在研究生阶段,无意中选修了吴岩老师的科幻写作课程,以此为契机,开始认真地写了几篇小说,之后很快在杂志上发表了。这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创作的信心,所以就一直写到现在。

Q

在你的科幻小说创作之路上,有哪些书对你产生过影响?

刘洋 :我本身是个科幻迷,写作小说之前看过大量的科幻作品,这些作品多多少少都会对我的写作产生影响。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大刘(刘慈欣)的小说了:《朝闻道》里对科学探索的执着精神,《流浪地球》里宏伟的技术想象,《球状闪电》里对宏电子的大胆设定,《三体》里关于宇宙社会学的假设和推演……几乎每一篇小说都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

我刚阅读小说那个阶段,正好是大刘开始在《科幻世界》杂志发表作品的时期。他的作品是典型的设定先行,即是先有了一个令人惊艳的点子,再以此构想出一个故事去包装它。点子本来就是科幻作品的核心吸引力所在。

我认为,所有经典的科幻作品,其长存至今所依凭的,都是它新颖的设定,而不是别的。我小时候读过的那么多科幻小说,至今仍有印象的,都是那些设定奇特的篇目——甚至很多作品的故事都不记得了,但点子仍然印在脑中——这些作品中大部分都来自大刘。

Q

这么说来,大刘是对你影响最深的人了?

刘洋:没错,我的很多小说里都有大刘作品的影子,比如《单孔衍射》的一些部分就和大刘的《赡养上帝》很像。写作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太多,发表之后,《北京文学》的主编师力斌老师评论说后半部分让他想起了大刘的一篇作品,我这才惊觉,虽然是原创的点子,但写作的时候仍难免被之前的阅读经验所带跑。

另外王晋康和阿西莫夫的一些作品也对我影响很深,但可能是因为王晋康老师大部分作品的发表时间较早,很多早期作品我也是最近才补完,所以对我的影响不如一直伴随我成长的大刘。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 艾萨克·阿西莫夫

12

本来想写论文

结果写成了小说

Q

能否介绍一下《蜂巢》这本书的创作情况?

刘洋 :《蜂巢》是我的第二本书,之前还有一本《完美末日》。《蜂巢》集结了我近两三年写作的十一部短篇和一部中篇,它们的写作时间基本上是在我博士就读期间。

因为我从事的是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日常工作主要就是编程和处理数据。但是大规模计算一般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所以我在等待程序运算结果的时间里,除了看文献,也经常把一些有趣的点子写成小说,几年积累下来,就有了现在的这本合集。

《完美末日》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年9月

Q

《蜂巢》与《完美末日》有怎样的联系和差别?

刘洋 :《完美末日》是我在硕士期间创作的,那个时候文笔还比较稚嫩,很多小说现在读来会显得比较粗糙。相比而言,《蜂巢》里的作品更成熟一些。两本书里的作品大多缘起于我看文献时突然想到的小点子,基本与物理相关,所以在主题和风格上还是比较相似的。

比如同名小说《蜂巢》,是我在研究石墨烯期间突然产生的点子。因为石墨烯中的电子具有超快的迁移速度,所以我就想可不可以利用这个速度,结合相对论写篇论文。最后论文没写出来,倒是写出了这篇小说。

又如《开往月亮的列车》,源自于我为调试编程软件所写的一个测试程序:我设计了一种能够持续加速的列车,让它的加速度和重力合成为一个大小与正常重力相当的有效重力,以至于在列车速度接近或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时,乘客感觉不到失重效应。我设计这个东西的目的,一是为了写一个小程序调试软件,因为这个东西很适合编一个只有几行代码的小程序。

调试软件的时候,我希望能够弄一些有趣的东西,而不是写那种千篇一律的“hello world”。后来写小说的时候想起了这个加速列车的程序,就以其为基础,做了一个完整的设定,最终写成了这部三万多字的中篇。

Q

你的小说中有很多物理知识和新技术,可以说是偏于硬科幻。你如何看待硬科幻与软科幻?

刘洋 :这两个概念本身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我倾向于用推理小说里的本格派和社会派来类比这两个概念。

两种类型自然都有其拥趸,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最初阅读科幻小说的乐趣主要来源于其中惊艳的设定或者瑰丽的奇观,所以现在还是比较喜欢阅读具有这些特质的科幻类型。按照一般的看法,这样的小说大概都属于“硬科幻”。

通常所说的“软科幻”,是指那些以人们非常熟悉的常规设定为基础所写作的小说,比如写外星人入侵、时间机器、克隆人、人工智能等等。这些小说的主要吸引力并不来自于设定本身——因为大家对这样的设定早已司空见惯,并不会对此产生惊奇感。它们主要是依靠故事情节或对人物的塑造来吸引读者。虽然很多也是非常好看的,但还是不如新颖的设定对我吸引力大。

有人认为只有以物理或自然科学为核心概念的科幻小说才叫硬科幻,其实我是不太认同的。我比较赞同的是王晋康老师所提的“核心科幻”的概念,主要关注设定的新颖度和逻辑自洽,而不是设定所依赖的科学元素是什么。

王晋康

比如贵志祐介的《来自新世界》,乍看上去并不是硬科幻,因为其中并没有黑洞、星际旅行等硬科幻的常见要素,也没有什么物理学名词,但其设定的新颖和完备程度,其实是相当高的。这种我认为也应该属于硬科幻——或者说核心科幻的范畴。

来自新世界 (上下)

 [日] 贵志祐介 著

丁丁虫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4

12

我不会像纯文学

那样去描摹人性

Q

我很喜欢书中的《穴居人》那篇,文笔精妙,想象力诡谲。能否简单谈谈这篇作品?

刘洋:这篇作品的最初点子很简单,就是如果一个人的主观时间的流逝速度和客观时间不一样,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在进一步构思的过程中,我决定把这个设定推演到极致,在过程中一步步描写各种尺度上的物理奇观,于是就有了这篇小说。

Q

在这本小说集里,有不少篇章有着很浓的中国古代传奇小说色彩,比如《木人张》《异人》像志异小说,而《白龙寺》又有点像妖怪小说,其中有《西游记》的一些元素,是这样吗?你是如何考虑的?

刘洋 :在经过几年的创作之后,我开始想突破之前的写作风格。有一段时间,我连续写了很多不太正统的科幻小说,有古风的,有试图融合奇幻的,有散文风格的,甚至还用类似古白话的文字写了一篇,题目叫《蔽芾国三藏遇难,金箍棒延滞乾坤》,发在《文艺风赏》上面。现在来看,对于科幻小说,写作风格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Q

你的小说创作是否对当下现实有所关注?

刘洋 :我一直想要从现实或近未来的背景出发进行写作,而不是写遥远未来或者纯虚构的世界。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观照,二是便于写作,三是让读者更容易有带入感,提升阅读体验。当然,我不会像纯文学那样深入地去描摹社会和人性,更多的时候,我写作的初始动力,还是用新鲜的点子来构建有趣的故事或者奇观。

12

新作有对微观物理的大胆设定

Q

在你心目中,有哪些小说家称得上伟大的科幻小说家?

刘洋 :国外的不说了,国内的刘慈欣、韩松、王晋康都是我非常敬佩的科幻作家。

Q

在你看来,一部杰出的科幻小说应该具备什么特质?

刘洋 :正如我之前所说,一部杰出的科幻小说,除了故事精彩之外,最重要的是其核心设定要足够吸引人。这正是科幻小说所应该具有的特质,正如推理小说的核心是犯罪诡计的设计一样。虽然很多不以科学设定取胜的科幻小说也很好看,但我们不应该就此忘却了这一文类的基石所在。在“新浪潮”运动之后,世界范围内,这样的核心科幻其实是在逐渐式微的。我还是希望能够有人继续写一些有“黄金时代”风格的作品,坚守核心科幻的阵地。

Q

你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有创作长篇吗?在你看来,创作长篇与短篇有什么不一样吗?

刘洋 :我的长篇小说《火星孤儿》已经完稿了,估计会在今年年底出版。

这本小说正是我之前所说的那种“核心科幻”,其故事情节基本上是由一个核心的点子所推动的。当然,我给它包了一个外星生物入侵的壳:从某一天开始,地球上突然发生了一系列非常奇怪、难以解释的事情:汽车凭空飞起,诡异的大火肆意蔓延,从地下升起了无数黑色的石碑……经过调查,人们发现是某个外星文明在背后操纵这一切,但对其目的完全搞不明白。

小说的主角是一群特殊的高中学生,在故事的最后,他们最终发现了这一切背后的真相。这里我就不多剧透了,总之它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外星入侵题材,其本身还是源于我在微观物理的层面上所作的一个大胆设定。

长篇的写作给我的感觉就是,它需要更多耐心,不像短篇,兴之所至,完全可以泼墨而就。《火星孤儿》这个长篇我前后用了三年多才完成,这期间,随着创作激情的冷却,经常会有卡文,或感觉情节生涩的时候。

所以,长篇创作需要有比短篇更持久、更强大的动力来支撑整个创作过程。而且,在漫长的写作进程中,作者对故事的想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还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 

■ 《深港书评》

吴岩点评

在科技深度上,刘洋超越了前辈

吴岩,科幻作家,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幻文学博士生导师

1990年代初,吴岩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科幻小说创作课,并陆续邀请了星河、杨平、夏笳等科幻作家给学生授课。有一个学期(2012年),来了一位特别的旁听生。他就是物理系的刘洋。他在课堂上开始学习写科幻小说,作家星河曾帮他修改作业,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将其作品推荐到刊物发表。刘洋从这里走上了科幻小说创作的道路。

在吴岩看来,刘洋的创作在科幻创意上极其突出,很像刘慈欣的风格。他小说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科学设定,根植于当今基础科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从这些看似普通而抽象的原理生发出的神奇故事,使刘洋成为了一位很独特的“硬科幻”作家。

吴岩认为,跟纯文学作家相比,中国科幻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味和认知不足。刘洋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过,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刘洋已经逐渐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照准身边的人去描写:大学同学、硕士博士、普通教师,还有就是从事各类理论研究或应用开发的科学工作者。恰恰是因为刘洋选择了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去创作,使他可以直接临摹生活,不必故作深沉,也不会无病呻吟。

在刘洋的作品里,不仅有独特的创意,还有精巧的构思。科幻前辈郑文光是他的榜样,刘慈欣也同样深深影响着他。但在科技涉足的深度上,他甚至超越了老一辈科幻作家。这也容易理解。物理学博士,长时间钻研理论,泡过实验室,这给他的写作带来了很多帮助。科研是科幻创意的源泉。

吴岩说,刘洋是独树一帜的,这么年轻就写出了风格,难能可贵。这跟他的文学悟性有关,也跟他不断改进自己,创新自己的态度有关。 

■ 《深港书评》 谭智锋

来源丨深港书评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