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肿瘤防治中心张兰军、杨浩贤教授在欧洲胸外科年会上获学术大奖

肿瘤防治中心张兰军、杨浩贤教授在欧洲胸外科年会上获学术大奖
2018年06月07日 16:29 中山大学
原标题:肿瘤防治中心张兰军、杨浩贤教授在欧洲胸外科年会上获学术大奖

        5月27日至30日,第26届欧洲胸外科年会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尔雅那举行。我校肿瘤防治中心张兰军教授获本届年会胸壁疾病领域的ESTS-Medxpert 奖、杨浩贤教授获胸部肿瘤领域的 ESTS/AATS Graham基金奖。
 


张兰军教授作报告
 

        在本届欧洲胸外科年会上,张兰军教授向国际胸外科同行介绍了所在团队的一项关于“新型生物材料人工肋骨及胸膜重建巨大胸壁缺损的长期植入研究”研究成果,该项报道作为最佳摘要荣获了本届ESTS年会胸壁疾病领域的ESTS-Medxpert 奖,张兰军教授也是该项荣誉的首位华人获得者。 
 


杨浩贤教授作报告
 

        与此同时,肿瘤防治中心杨浩贤教授应邀作了两个学术报告,并在外科医生培训环节向欧洲胸外科住院医师展示胸腔镜微创手术技巧,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他同时荣获本届ESTS年会的ESTS/AATS Graham Foundation Award。该奖项由欧洲胸外科学会(ESTS)和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联合颁发,旨在表彰在年会报告中取得重要学术成果的学者。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国际交流的重要性,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的年轻学者。作为全国肿瘤防治领域第一方阵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是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优秀的学术土壤。在这样的人才生长圈的浸润下,相信我校肿瘤防治中心会有更多的好声音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

        延伸阅读

        张兰军教授研究成果
        如何重建巨大肿瘤切除后的胸壁缺损是胸外科医生经常面对的难题。目前常用的材料有肌皮瓣,钛合金假体,骨水泥,3D打印技术和各种合成材料的补片等,但这些材料都容易存在着不同的潜在并发症,如植入假体的移位,生物排斥反应,移植物的感染、变形,甚至断裂,至今国内外对于胸壁重建的材料及方法的选择尚无统一的共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张兰军教授团队应用先进的组织处理技术及生物材料表面修饰技术对猪源骨材料进行一系列去抗原、塑形、漂洗及增加硬度等处理,使之符合人体肋骨的相应形状及弯曲度、柔韧性,制备具有与原肋骨相似生物学特性的人工肋骨。在前期动物实验及早期人体实验中均得到满意的效果,并对该项技术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
        张兰军教授团队应用该项技术从2006年至今为29例患者成功进行了人工肋骨的胸壁重建手术,经过长期的随访观察,其结果显示该重建方法围手术期安全性高,术后患者长时间保持了良好的胸部外形及稳定性,临床效果满意。该项成果在ESTS年会上受到了前ESTS主席 Kuzdzal J教授的广泛赞誉,并受到国内外胸外科同行的高度关注,各国专家教授在会议现场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探讨。
        人工肋骨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塑性及足够的承重力度等特点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该研究的长期跟踪随访结果证实人工肋骨能够成功地用于巨大胸壁缺损的重建,特别适用于缺损大于5cm或者切除肋骨数大于3-4根、前侧或者是后外侧且低于第4肋骨的范围的胸壁缺损。它能够保持良好的胸壁外形及稳定性,减少了畸形的出现,且方便了后续的辅助治疗,是一种理想的胸壁重建材料。该项研究的成果体现了我们科室在胸壁肿瘤领域的诊治水平一直居于国内的领先地位。特别对于复杂、巨大的胸壁肿瘤的切除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杨浩贤教授研究成果
        本届欧洲胸外科年会上,杨浩贤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基于不同原发肺叶的3cm以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影响的学术报告。该研究对2292例3cm以下NSCL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原发于不同肺叶的3cm以下NSCLC有着不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该研究同时发现,对于肿瘤直径小于1cm的肺癌,若肿瘤位于肺上叶,则几乎不会发生下纵隔区淋巴结转移;若肿瘤位于肺下叶,则未见上纵隔区淋巴结转移。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样本量的单中心研究,研究结果为基于不同原发肺叶的NSCLC特异性淋巴结清扫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是NSCLC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但对于肿瘤直径在3cm以下的临床早期NSCLC,合理的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仍然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认为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存在一定的肺叶特异性,据此可以进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纵隔淋巴结转移并没有特定的规律,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仍然是首选手术方案。杨浩贤教授团队聚焦于3cm以下NSCLC,历时3年,用大样本量的详实科学数据揭示了3cm以下不同原发肺叶的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绘制了临床早期NSCLC的肺叶特异性纵隔淋巴结的潜在转移地图,为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模式奠定了基础。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