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不要过度阐释拒签致死孕妇这个特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9日07:21 中国青年报

  作者:曹林

  网络让表达变得相对容易,加上利益失衡和社会断裂造成的对立情绪,使得当下舆论对某些大众话题有过度阐释的倾向,喜欢对一些个案进行无限发挥,将特例进行上纲上线的批判,动辄上升到制度层面和体制层次进行貌似“深刻”的反思,其实离题万里。正处于舆论焦点的“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死亡”事件,就有这种过度阐释倾向。

  尽管对孕妇和胎儿之死充满同情,对生死攸关的失败救助心生怒火,但不得不说,这是个特例。虽然医生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本可以救治的生命死在

医院,这个场景让人难以接受,但医院在制度可以通融的范围内,确实尽力了——承诺减免费用,苦劝丈夫签字,请示上级领导,一次次采取手术外的急救手段。如果家属不在场,医院可以当做紧急情况处理立即手术,可家属在场并明确拒绝手术。要知道手术签字不仅意味着责任担当,更是患者对自己身份的主权体现。虽然“无签字就不能手术”导致了孕妇的死亡,但这个制度本身并没有错。

  这是一个特例,特在匪夷所思的拒签上。医院已经承诺减免费用,并不厌其烦地告知了不动手术的严重性,病友甚至已经开始为他捐款——我想,一个有着起码理性、对爱人有着起码情感的人,这时都应签字同意手术,可那个偏执狂就是拒绝了。再完美的制度,也无法想象如此极端的情况,无法穷尽地考虑到生活现实所有的复杂冲突,也无法驯服失去理智的人。

  可这些,却在反思中被忽视了。有人提及中国医疗费用过高,导致患者家属潜意识中对医院的手术治疗望而却步。医院不是承诺减免手术费用了吗,病友们不也在现场发起捐款了吗?即使费用昂贵,在妻子生命处于危急状态,也应该先签字手术啊!有人说到医患间的信任危机,如果不信任医生为何还把妻子送到医院?生命攸关之时,除了医生还能相信谁?有人严厉批评医院的官僚主义,把制度的某种刚性和原则性的规定阐释为官僚主义,这是对制度的无知。还有人谈起了中国社会的人际隔膜,可人际再隔膜,当那么多医生和病友苦口婆心地相劝相助时,就是一块坚冰也应被融化。

  更多的人则把矛头指向了“签字才动手术”的制度和医生的道德。只能说,单纯从这起特例看,如果不需家属签字就能动手术,孕妇母子也许都能活命,可换到一般情形下,那将会导致更多的医疗纠纷和医权滥用。比如,在你拒绝手术的情况下,你的胆囊或肾被医生莫名其妙地割掉。作为事后的旁观者,我们可以假想“如果医生知道变通该多好啊”,可手术是一种高风险涉及人命的行为,必须有刚性的制度保障医患双方的权利。

  如果观照一下现实,认真阅读新闻和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境,推己及人地考虑具体问题,就不会以一种习惯性的偏见凭着情绪和想象发表议论。中国的医疗费用过高,有医患冲突,有信任危机,有人际隔膜,有贫富差距下的阶层断裂,医疗制度有问题,但具体到孕妇死亡这件事上,这些都并非直接原因。特例就是特例,偏执就是偏执,失常就是失常,你无法用一种普遍标准去度量和对号入座地分析(依据最新报道,事件当事人并没有办理结婚手续,这就使得拒签一事变得更具特殊性)。

  脱离事实本身的过度阐释,一来是打偏了目标,对解决具体问题毫无助益;二来会强化医生群体的对立情绪,加剧医患间冲突;三来会弱化社会的制度理性,舆论集中炮火去批判和问责一种遵守制度的行为,会让遵守制度的人无所适从。舆论整天呼吁着要建构这个制度要完善那个制度,这种吁求不能叶公好龙。我们不能只在制度被人践踏时才呼吁严守制度,源于制度的刚性带来某种伤害时,更考验着我们对制度的信仰;我们不仅只欣然接受制度良善的一面,有时也不得不承受制度刚性包含的点点弊端。

  悲剧需要反思,两条人命的责任需要追究,但不能丢掉制度理性,不分青红皂白把医院和制度推出来群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