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党国英:推进农村改革的12个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1日07:52  新京报

  作者:党国英 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在肯定农村改革成绩的同时,的确也要看到未来深化改革的艰难。经初步梳理,我列出未来一个时期在农村改革方面需要重视的十二个问题。这些问题相互有关联,有的也不完全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这里分别把它们列出主要是方便讨论。

  1如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目标?

  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很重要。怎么才算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我看最终标志是两个,一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要接近城市居民的水平,二是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有了第一条,政府规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这样两个新农村建设目标就算有保障了;有了第二条,政府规定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态良好”这些公共目标也就有了保障。但在我国多半人口居住在农村的情形下,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实现需要克服相当的困难。

  克服这个难题的关键,我以为要在城市方面做文章,就是我最近几年总爱讲的,要实行积极的城镇化政策。

  今后还应按照中央已经确定的方向继续深化改革。我看需要在两个方面有所加强,一是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适当再快一点,现在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速度是1.6%,转移的形式应该包括长久转移,而不是现在常见的候鸟式转移。二是要加大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但对资金的使用数量、结构以及支持目标的确要认真研究,要讲社会经济效益。做好这些工作也要深化改革。

  实行积极的城市化政策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改革劳动管理体制,调节劳资关系,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三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探索用“以土地换住房”和“以地租换保障”等多种途径解决农民进城的“门槛”问题。四是改革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祛除僵化的“设市标准”控制。

  2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对农民收入问题稍有研究就可以发现,农民收入和他们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农民收入低的直接原因是他们就业不充分。

  我国耕地的保有量目标是18亿亩,而我国农户总数约2.4亿户,平均每户耕作面积大约7亩。在这些农户中,约20%的农户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畜产品、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产品,他们因大体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年工资收入和投资收益,其家庭总收入可以接近城市平均水平。其余80%的农户主要从事粮食生产,来自农业的收入平均每户大约在3千—5千元。这些农民是穷人,他们不仅不会有较高的私人生活水准,也没有能力承接较高水准的公共服务。由这样一些农户构成的居民点———村庄,不可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能不能在户均7亩地上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来增加农民收入?非常难。良种、灌溉、化肥、除草剂和小型农业机械等技术是规模中性技术,但这些技术的应用对农产品产量进一步增加作出贡献的潜力已经不大,其显著作用是节约农民的劳动时间。从我们的调查看,农民更倾向于选择劳动节约技术。这种技术进步的综合效果是提高农民单位劳动时间的收入,从而增加农民的隐性失业;如果农民不能利用节约出的劳动时间从事其他工作,这种技术进步就不能增加农民收入。

  能不能在户均7亩地上通过改造农业组织结构来增加农民收入?也很难。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的进步在我国被冠以“农业产业化”这样一个说法,其实它是指建立在农业专业化基础上的农业经济的一体化。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后果仍然是让农民节约了总的生产时间,而不是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农村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