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师生之间好像成了学费与薪水的交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5日08:27  新京报

  第四部分 当代大学师生关系的症结

  学生对老师的过激行为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形成的紧张人际关系的爆发。总体来看,现在的老师缺乏一种爱生如子的习惯,师生之间好像成了学费与薪水的交换。

  新京报:现在的师生关系相对紧张,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

  许倬云:规模太大是原因之一。今天的大学是几万人,是大量生产的方式。大学量产之后,学生就受制于教科书。教育,最重要的是先教你做人,我理想中的学校,是600个学生,七八十个教师。住在一块儿,学生几分钟就能走到教师家里。今天,美国都是量产。但是,有几家学校坚持:大学里面不分院,等你毕业,看你学分的分布,再做决定。

  我在台湾几十年鼓吹大学改革,大一不分院,大二不分系,大三分系上高层次的课程。前面教一般的知识,教做人,教学生和人相处。好的博导带的博士生应该不多,关系很密切,天天可以接触。我对学生选题目只建议,不指定。高等教育究竟是精英的,还是给一般人的?我觉得应该有两个水平。一般人受高中教育,研究生、博士生应当是精中之精。精英和一般之间,应当有一定比例。但是,这个改革计划从来没有得到台湾教育部门的支持,也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都希望学生早点去学医、学商,不愿意子弟多花时间学基本的学问和学做人。

  袁征:评价、考核的方式不合理,使得很多老师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罪魁祸首。现在的教师都很忙,可以说是浮躁。浮躁的情况又可分为两类:年纪大的老师忙着拿项目,拿特聘,不断填表、申请,做结项报告。处在这种状态下的老师,哪有时间和精力和学生做更多的接触?

  而青年教师就是忙着买房。有人看到有名堂的教师富了,就以为大学教师都很富,掩盖了青年教师的生活困境。凭他们的收入,在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要想买一套谈何容易!结果一天忙着赚钱。比如,有些音乐系的老师,只要不上课,就在家里教小孩。一位年轻的博士对我说:“我上那么多的课,累坏了。下了课话都不想讲,哪有心思关心学生啊。”这样怎么能提高学术水平?中国怎么能出霍洛维斯、鲁宾斯坦?这不可能的。

  我有时参加评职称的会,基本上就是看项目,然后就是看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篇数,教书教得好不好是没有人管的。美国的大学,即使是终身教授,没人听课,考核起来也很糟糕。因此,他们对待上课还是很认真的。我在伯克利的时候,一个教授要上研究生的课,上课之前我约他一起吃饭,他说不去了,自己习惯在上课之前在办公室做准备。而中国的教授因为都去抓课题了,有些教授根本没认真备课,上课就乱讲,学生就觉得很糟糕。

  谢泳:师生关系不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风气的问题。学生对老师的过激行为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形成的紧张人际关系的爆发。总体来看,现在的老师缺乏一种爱生如子的习惯,师生之间好像成了学费与薪水的交换。

  老师上完课就走,学生听完课就回宿舍。双方不如过去亲密,交往比较少,参与学校里面的文化等公共活动比过去少了很多。这与学校规模扩大以后,老师与本科学生在客观上接触的机会减少有关。因为老师住得远,加上学校规模太大,学生太多,学生的名字你都记不住。

  除这些客观原因以外,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原因。老师一方面要教学,一方面又要搞科研,这使得他们跟学生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以及对学生的热情都在减弱。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接触可能多一些,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连熟悉都谈不上。由于现在科目分得太细,一般的专业课老师和学生接触减少了,通常只有一个学期。比如,我给本科生上课,只讲中国现代文学史里面的一段。一学期上完以后考试,下学期我就不上了。学生跟我交往就比较少。另外,网络的时代使得有些交流放到了网络上,使得师生面对面的谈心,谈学术减少了。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教师 学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