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崔燕:不应把金融创新当作任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01:55  第一财经日报

  崔燕

  金融危机催生了大量关于金融创新的争论,但我国商业银行仍处于金融创新的起步阶段,则是一个清楚的事实。所以说,金融创新还要继续进行,只不过由于受体制、技术、政策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金融创新过程中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明显不足。很多创新多是迫于行政推动和客户压力的被动型创新,如在推出中小企业融资新产品、提供“三农”金融服务等方面,许多银行仅是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

  商业银行尚未完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面对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有时仅是把现有产品改头换面去强加给客户。

  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动机一般是追求利润或规避管制,开展金融创新时会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技术条件、成本与收益等因素,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许多创新行为不计成本收益,偏重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

  当前很多金融创新主要是数量扩张,质量较低。多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将金融创新的重点一直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的外在形式的建设上,如金融机构的增设、金融业务的扩张等,而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经营机制方面的创新明显不足。

  另外的问题在于,金融创新品种少、规模小。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广泛开展了消费信贷、网上银行、个人理财等业务,但在投资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刚刚起步,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已开办新业务的发展情况看,各家银行竞争相对激烈的业务领域创新较多,如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个人金融业务创新多,公司金融业务创新少。而且受到内外部约束的限制,金融创新的规模较小,在整体业务中占比少,难以起到调整优化总体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也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近几年我国金融业加大了对外开放,包括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和技术,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大多是“拿来主义”,属于吸纳性创新,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较少。在消化吸收国外金融创新产品时,盲目照搬国外做法,不注重与国内实际相结合,只学到皮毛而未领会精髓。如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的私人银行业务,在网点装修标准上一味与国外同业看齐,而在内涵上不能做到向国外先进银行一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实际上,中国银行业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稳定的金融创新制度保障体系,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长期处于零散、偶发和断续的状态。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北京分行)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0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金融创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