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让会所不再成为奢靡腐败的保护色

2013年12月25日13:58  海外网

  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党员领导干部要作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的承诺。

  自去年12月“八项规定”公布以来,从狠刹舌尖浪费到中纪委“清卡”,再到“月饼禁令”、“贺卡禁令”,再到不断建章立制,规范经费使用,强化公务接待管理,推动丧葬改革,中央不遗余力地专项整治奢靡腐败之风,态度坚决,力度迅猛,效果昭彰,赢得了社会赞许。公众场所的奢靡之风得到遏制,但也有不少违法违纪行为转入地下、变换花样,“会所中的歪风”就是一个鲜明例子。

  会所无外乎三种。一种是土生土长的“会馆”,起于明,成于清,盛行于今日,是同乡联络感情的中枢、同行协调工商业务的平台;一种是“会所”,发端于17世纪的欧洲,原本只是为中产阶级提供一个聚会、休闲、商谈的场所,流入中国之后渐成为上流阶层的身份附属;还有就是二者的杂糅,中西合璧。虽然它们都有着隐蔽私密的特性,但从性质上说基本都属于带盈利性质的社会组织或者带社会组织性质的企业,是社会从发育到发展再到发达的重要依托。只要法治昌明、监管得力,会馆会所绝不是权力自肥、权钱交易的工具。

  然而,当下我国对会馆会所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和区分,而且监管也往往跟不上,市场的逐利本性助长了会所为公款吃喝打掩护的发生。联络感情离不开请客吃饭,找人办事少不了“礼尚往来”,迫于人情和面子又不得不相互关照、交换资源,而这些,当事者又往往只愿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会所的私密特征恰为其提供了良好的隐身外衣,而且还会主动提供诸如遮挡公车号牌、刷脸代刷卡、分次开票、更改开票类型之类的特别服务。商家利字当头,官员奢风在先,二者可谓不谋而合。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躲入私人会所就一定能避开纪检监察机关的法网、躲过群众监督火亮的法眼吗?不久前就有媒体曝光,北京的许多会所不仅经营情况未受八项规定影响,而且业务更火爆了。一些会所腐败也陆续被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曝光出来。会所充其量只是给那些“漏网之鱼”涂了一层保护色,只要“渔夫”加倍留心,照样可以把鱼抓上来。

  问题关键其实在于,怎样防止出现法外之地,杜绝漏网之鱼。不让开豪车就去“借”,不让进高档餐厅就去农家乐,不让喝茅台拉菲就把它们灌进别的瓶子里。管嘴、管车、管房、管贺卡、管会所,只要管不住权力,怎么管都无法防患于未然,无法截断那些纵横在政府和市场间的寻租纽带。反四风、反腐败的运动式治理方式也难免会沦为“打地鼠”,打来打去,地鼠照样可以挖个洞跑出来,奢靡腐败照样可以换个马甲招摇过市。所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健全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再怎么繁杂也要进行。

  会所会馆和高档餐饮、月饼、贺卡一样,本来并不是毒害政治肌体的毒药,也都在市场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只是在权力的宰制下产生了异化,当权力被制约、被清洁时,它们才能回复本色。让政治的归政治,让市场的归市场,让社会的归社会,让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受法律的节制,受公众的监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需要更为持久的努力。

  (李斌,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拍桌子离职的知识分子最渴望掌声
  • 扬子晚报:让“爆头”这个词永远回归网游吧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梦的世界期待
  • 广州日报:处长受贿千万引“小官大贪”之忧
  • 环球时报:“乌龙限号”是整个天津社会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