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重寻记者这份职业的骄傲与光荣

2014年01月20日08:10  东方早报

  重寻记者这份职业的骄傲与光荣。看到这样一个题目,很多做记者的朋友就要唉声叹气。在纸质媒体市场地位江河日下的现实环境中,在很多人眼里,记者早已不再是昔日的“无冕之王”。刚刚过去的2013年,一向以报道他人为己任的记者,也成了报道对象,除了那个轰动一时的陈永洲,北京、杭州多家报纸的记者因为从事“新闻寻租”,收受巨额贿赂,而被送上了法庭。虽然众媒体对同行中出现的丑闻没有大肆炒作,但是,记者的形象还是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新旧年之交的时候,多位新闻界的大佬为2013年的新闻界盘点,记者地位的下降,就成了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这个话题甚至开始进入了新闻界自己的行业刊物。我刚刚读到的2013年第12期《南方传媒研究》,就有多篇文章谈到了媒体和记者的失落。如果有心去翻翻其他新闻业务刊物,用“一片愁云惨雾”来形容大概是恰如其分的。

  曾几何时,记者是一个何等风光、何等受人尊敬的职业。我最近读的长篇小说《米岛》,里边写到一个山村出去的年轻人,在南方的城市里做了调查记者,可以随便见到省委书记。小说作者在广州工作,他笔下的这个调查记者,明显是以辉煌一时的某南方报纸为参照系的,但是他描写的这个记者的生活却明显是失真的。作家凭着他自己错误想像,虚构了这样的情节。尽管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却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败笔,好在这个记者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现实生活中的记者,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风光,特别是调查记者,他们为了揭露社会的真实面目,所承受的压力难以想像。没有多少记者有抵抗这种压力的钢筋铁骨,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黯然退场。

  记者的地位正在下降,这是一个不必回避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传统媒体的领地被网络挤占,有特殊环境造成的记者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有整个社会价值紊乱对记者产生负面影响,也有记者队伍中的害群之马降低了记者整体的社会评价。但是,就在这期《南方传媒研究》中,我读到一篇记者柴会群写的随笔《听审记》,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记者,在北京参加一次旁听法院审判时的奇特遭遇。这篇文章放在刊物并不重要的位置,但其中讲述的故事,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记者这个职业在现实生活享有的一种扭曲的地位。

  柴会群之所以去参加法庭旁听,只因为原告老吕曾是他的报道对象。老吕原是一家央企医院的电工,因为带头维权而被开除,愤而走上告状之路。开庭之日,柴以公民身份前去旁听,但主审的女法官在知道了他的记者身份之后,大为紧张,居然离开法庭去作了请示,回到法庭后要求他把所有通信器材上交,并且将另外一位旁听者劝离了,理由就是因为有记者在场。

  女法官又宣读法庭纪律,她说:“念给大家听听,今天有记者来了,他有监督的权利。”扯皮半天后,庭审才切入正题,整个过程法官对老吕和风细雨,态度超好,最后进行调解,让老吕提条件。这下弄得老吕有点发蒙,因为他原来以为法院会判他败诉,根本没有提什么条件的准备。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第一感觉是,柴会群在场旁听,已经对这场本来连原告都作好了输的准备的庭审,产生了影响,而这个影响来自柴的记者身份,尽管柴在现场一再强调自己并不是以记者身份旁听,但没用,法官就是认定了柴是一名记者,并且在庭审中将法律的天平倾向了与记者认识的原告一方。记者在这场庭审中显然已经对女法官产生了足够的压力。

  法庭本来是清高的,不会因为一个记者在场而改变审判结果,甚至不会因此而改变法官的审判风格。但是,现实中的法庭已经失去了清高的形象,它必须听命于不在法庭上出现的权力。在权力眼里,像老吕这样带头维权的人,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法庭不大可能会支持他的诉求,先不管案子的是非曲直,在这一点上,原告老吕已经输了关键的一着。

  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老吕自己,也有足够的认知,打官司不过是走一个过场。但是,因为有一位记者在场,尽管这位记者只是以公民身份参与旁听,也没有打算进行报道,主审的女法官还是显得十分紧张。在这个过程中,权力对法律的支配,因为有记者的在场,不得不收敛了它的锋芒。记者的作用就这样扭曲地显示了出来。

  这个过程生动地说明,记者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还是有他的足够地位的,只是这个地位显得有点扭曲。如果法院的审判是足够公正的,那么,法官就没有必要因为有一位记者在场而感到压力。在很多地方,正是因为法官知道这种由权力主导的审判经不起记者的报道,所以才会对记者的到来如临大敌,甚至不惜使用蛮力将记者驱离。北京毕竟是首善之区,当女法官知道了柴会群是记者,并未像我们经常见到的那样,将其请出法庭,但她也还是收掉了记者的通信器材,因为她对自己主持的庭审缺乏足够的自信。

  记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将隐蔽的事实公开出来,这使记者这个职业产生了行使社会监督的功能,包括对权力的监督。但不管是权力还是其他社会群体,都是厌烦监督的,担心这种监督使他们在全社会出丑。在整个社会出现价值紊乱的背景下,记者这支队伍也出现了分化。当权力将记者招安,商人将记者收买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记者选择了合作而放弃了监督,或者将这种监督转化成让人不齿的敲诈。而那些坚持本分的记者,则越来越不招人待见,记者的形象也就这样沦陷下去了。

  但是,从记者柴会群的这篇有点哈哈镜特色的《听审记》,我还是看到了记者这个职业的骄傲与光荣。一切见不得人的勾当都要回避着记者,而记者的使命就是将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揭露出来,疗救社会。因此,记者没有必要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正在发生一场大的变革,真善美和假恶丑并存,这自然对记者也形成了考验。记者这个职业有它的职业使命,因此,只要在这个岗位一天,记者就应该守住这条底线。那么,即使得不到权力的青睐,即使得不到商人的红包,也仍然是受人尊敬的“无冕之王”。

  (作者系媒体人士)

(原标题:重寻记者这份职业的骄傲与光荣)

(编辑:SN093)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中青报:公众人物不珍惜声名怎么办
  • 新京报:机关食堂餐具2000元一个,谁来查?
  • 新京报:“二把手变一把手”的问责形同儿戏
  • 晏扬:谁都无权阻止政协委员讲真话
  • 洪巧俊:小三的明天会很黑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