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秋:构筑信息化社会的国家安全基石

2014年02月28日14:42  海外网

  2月27日,中央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任组长。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这一论断表明我们对国家网络安全与信息化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质的飞跃,这将进一步有力保障和推进我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进程。

  今年是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第20年头。据工信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12亿,约占全国人口的85%,其中有8.1739亿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占全部用户的71.34%,我国互联网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时,国内域名总数1844万个,网站近400万家,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我国有3家。另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统计,截至2013年9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互联网已覆盖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和超过99%的乡镇。我国网民数量约占全球22亿网民总数的27%,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

  此外,信息网络化发展进程已渗透到我国经济、政治、外交、国防、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生活等几乎所有领域和各个层面。淘宝、支付宝等网购、网银业务如火如荼,微信、微博等社交信息传播交流热火朝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正在逐步推广,国家网络基础设施与信息资产数据日益庞大。从这些方面来说,我国的“网络社会”形态已见雏形。按照2006年8月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迈入信息化社会。

  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网络安全形势也日趋严峻、复杂。各种各样的非法信息传播、网络犯罪、违规操作、黑客攻击、网络窃密等层出不穷,信息战、网络战威胁日益加重。尤其是去年斯诺登揭密美国安局“棱镜计划”等监控丑闻,在全球各地引起轩然大波,敲响了网络空间存在极大安全风险的警钟,提高了世界各国对网络安全的认知,增强了网络安全保障意识。

  这次中央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习总书记担任组长,体现了中央对维护和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最高领导层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的意志,显示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决心。

  其一是,新机构名称为“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不同于2001年8月成立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新机构由总书记亲自统领;其二是“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并列,并置于“信息化”之前而不是置于之后,表明了对网络安全的高度重视;其三是突出了“安全优先”的理念,即注重安全的网络与网络应用的安全性。这表明我国信息化进程由着重推进发展阶段进入更加注重网络治理与安全保障的阶段。

  随着我国信息化与全球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不久的将来我国会迈入网络化社会。这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活动将在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重合并且在网络环境中运行,网络安全将成为国家与社会运行的“生命线”。一旦关键性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出现故障或受到大规模攻击而发生断网,就会导致行业或整个社会网络化服务的局部性、甚或是全面性瘫痪,就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经济与社会财富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及其安全亦已成为当前及今后国际关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和突出问题。因此,网络安全将是一个关系到信息化国家与社会的全局性、基础性、现实性和战略性问题。没有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就如釜底抽薪,难以得到根本保障。

  (俞晓秋,国际关系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人民日报:警惕民主陷阱下的治理失灵
  • 环球时报:香港明报前总编被砍须尽快侦破
  • 京华时报:且看官员打护士如何收场
  • 新京报:潘石屹欲监督别人得先正己
  • 环球时报:两会代表委员的国籍应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