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2014: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改革面临第三次历史大考

交互动画-小明:我要的不多

“我是小明,草根小明一枚”“对于生活,我想对两会说……”

图片故事:油菜花乡长

徐万生没花政府一分钱,如何让偏僻小舟山出了名?

南都:来自会堂的你,请听听网上声音

2014年03月05日04:40  南方都市报

  哪些代表委员开了微博,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近年来媒体在“两会”期间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最新数据显示,在主要的网络平台上,目前共有232个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实名认证微博账号。这些账号分属于203名代表委员,占代表委员总数的3.89%。其中,在2983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开设微博账号的有173人,占比5.8%。在2237名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开设微博账号的有30人,占比仅有1.34%。

  媒体的报道还提到代表委员们在微博上与网友的互动情况,结果显示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有的代表委员粉丝量逾千万,频繁与网友互动,介入公共议题,且收效明显,有的博主则只热身不上场,是名副其实的僵尸用户。对这种泾渭分明的表现,媒体态度迥异,活跃在网络上的代表委员受到追捧,他们被网友、媒体点赞,其原因不言而喻:他们以看得见的方式听取并传达民意,成了网民的小伙伴。

  当然,单纯从开通微博的情况来衡量代表委员们的履职表现难免有失公允,大隐隐于网,可能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上网,对社会热点、网民诉求谙熟于心,甚至也穿着马甲默默倾听,这样看来,这项数据统计能说明的事实很有限。

  如果抛开这一数据的局限来探讨代表委员们的网络情愫,分析网络在今天中国政治舞台的角色扮演,那么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网民真正期望的不是大批的代表委员们都成为知名网友,他们在乎的是,网络作为一种媒介,网民作为一种群体,他们能否获得自己的政治身份,其声音和主张能否被听到。

  是的,网民也是人民,从群体结构看,网民有着多重属性,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他们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因此其声音也颇主流;从发展趋势看,网络与现实生活联系日趋紧密,“与现实隔了一层”的网络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一些事例表明,一旦上到网络,民众的公共关怀就被激发,高手在民间,来自这里的真知灼见经常让人茅塞顿开。

  如今最大的麦克风不是报纸和电视,而是网络,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很多机构热衷于观察党政机构利用网络进行互动交流的技巧和意愿,甚至以此制作排行榜,评价他们工作的得失。更值得注意的变化是,网络生态正由广场向包厢过渡,过去是众声喧哗,现在则有的放矢,专业、理性甚至智慧的声音越来越多,对此一种突出的表现是,每年“两会”前夕,很多网友找代表委员,希望他们传达自己的声音,其中很多诉求并非是空洞或情绪化的,而是经过论证可实施的意见建议。

  “代表人民”是代表委员的使命,至于如何让这样的表述走出政治宣誓,继而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落地生根,似乎很少受到讨论。网络的声音很有趣,也经常很有诚意,来自会堂的你们不妨多听听。

(原标题:[短评]来自会堂的你,请听听网上声音)

(编辑:SN09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两会排行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