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或者逃回,北上广成了不少年轻人烦恼的话题。有人说,不是不想回,而是回家之后想要过得好。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65774人参与)显示,89.3%的受访者有过回老家(特指二三四线城市或县城)工作、生活的念头。同时,63.3%的受访者发现,年轻人回乡就业,大多倾向于进体制内单位。(《中国青年报》3月25日)
故乡不是不想回,只是,人生就是不断做选择的旅程。房价高的时候,北上广会“被逃离”;而公平稀缺的时候,留在大城市的梦想又会被蜂拥挤兑。亲疏冷热,不过根源于生活的性价比。
要么不回家乡,回家乡则希望留在“体制内”,这似乎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理想。这样的想法或可存疑:目前,我国有公务员约700多万人、事业单位员工3000多万人。从比例上看,“体制内”绝对是少数。但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只有1.9万多个,报考人数却达到了111.9万人。从现实而言,体制内确实令人无限向往。
冯唐易老,最回不去的,莫若故乡。为什么年轻人不愿呆在“体制外的家乡”?这看起来是个伤感的话题,其实也是个矫情的伪命题。2008年左右,一拨人逃回家乡,脚步未稳,旋即转身。据说无非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老家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就业成本大大增加,办事难、创业难、实体经济难;二是大城市拥有小城市无法企及的就业空间和经济发展水平,譬如创意文化、电子通信等专业。两害相权,房价上的怨愤,自会成为浮云。调查显示,影响年轻人返乡的因素中,46.1%的人指出老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太理想,14.6%的人认为周围人的道德素质不理想,12.3%的人指出老家就业环境的公平性并不理想——其实,不是不想回乡,而是“乡”已经容不下怀揣公平、正义诉求与梦想的年轻人。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语重心长地建议年轻人回中小城市去,声称“回去说不定当上县长了,现在北漂漂了十来年什么东西都没漂出来。”只是,他们不理解两件事:
一来,人往高处走,阶层自由流动是最令人鼓舞的现实。古代那些文人骚客,不也一样有老死“长安”而不肯返乡的吗?如今,大城市的吸聚效应更为彰显,不是家乡变糟了,而是离开家乡、追逐梦想变得更为易如反掌。
二来,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来说,去留之间,更能看出改革的着力点。农村出现空心化,那么,城乡一体化还有多少可以作为的空间?大城市病频发,那么,卫星城建设去哪儿了?迁徙自由之下,麻烦与症结、争执与博弈,都是制度设计亟待调整的内容。
没有无缘无故的背井离乡。“体制外的家乡”,并不是个坏地方:它们也在日益变好,它们并不是与城市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只是,步子太慢、欠账太多、节奏太缓,安放不了青春,承载不下梦想。这时,去责问“体制外的家乡”并没有意义,教导年轻人返乡当“县长”更无说服力。改变二元制城乡结构、均衡区域发展,大城市才会少些冷艳,中小城市和乡村才会多些吸引力。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