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总能拨动民众的公平神经。个别单位,一则活不多,二则钱不少,以致官宦子弟争相涌入,“拼爹”严重,甚至屡屡曝出“吃空饷”丑闻。民之怨艾,亦为改革剑之所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近日出台,将于7月1日实施。岗位怎么设,人员怎么进,如何考核、评价,薪酬、社保按什么标准来,都将一一规范。
但是,仍有不少民众对此心存疑虑,特别是个别媒体误读的“工资松绑”“稳步涨薪”,让人不免怀疑:改革有没有真正促进分配公平?是不是在开倒车、走回头路?
其实,事业单位等公益性组织,人事、薪酬与考核,既不能完全市场化,又不同于行政机关,本就是世界难题。这次《条例》的出台,原意是让事业单位回归公益本位,成为“干事业”的地方。这包括,选人用人机制的阳光化,全员签订聘用合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特别是通过岗位的精准设置,实现同工同酬,避免人浮于事。这正是在触动既得利益,构建起单位内部的劳动公平。
再者,事业单位中67%以上属于专业技术人才,比如教师、医生、记者、编辑、科研工作者,他们的薪酬、价值如何与社会相比较,这涉及到外部的比较公平问题。一方面,贡献要与收入相当,比如职业年金的设立。另一方面,社会工资水平和企业相当岗位的待遇,都是重要的参考标准。财政给予保底,自收自支部分形成适当激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唤醒专业人才的积极性。此为社会横向之公平。
至于养老金问题,更为复杂,需要历史地看待。目前,70%以上的事业单位人员,已经同企业一样,进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剩下的一部分,该改的当然要即刻启程,不能延误。但对一些即将退出工作岗位的“老人”,一刀切地进入社保,显然不可行,无论财政还是个人都负担不起“补缴”的费用。硬逼下去,也只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这就要求改革承认既有现实,“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
改革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在循序渐进中构建起内部公平、外部公平,以及历史的公平。事业单位改革的得与失,关涉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全面实现,需要统筹兼顾。当年,百废待兴之时,历史问题缠绕不休,谈到如何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小平同志一句“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定了乾坤,也定了中国三十余年的繁荣与强盛。今天,事业单位改革之公平,还须继续“向前看”。
(洪乐风,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