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希腊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支点

2014年06月21日09:29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是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今天,古希腊智者的预言似乎在中希关系上得以应验——希腊成为中国走向全球的支点。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希腊之行,被不少人士解读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握手,而中希合作也走在了中欧合作的前列。

  希腊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支点。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家和能源进口大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60%,其中原油进口一半以上是租借希腊的船只。作为航运大国的希腊在帮助中国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中,立下汗马功劳。传统海上丝绸之路是从福建的泉州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如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到达希腊,经巴尔干半岛进入欧洲腹地,比传统海上丝绸之路可以缩短7-10天距离,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重要纽带。

  希腊是中国走向海洋的支点。作为欧洲古典文明发源地的希腊,也是地中海海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物流和港口合作成为中希继航运合作之外的又一合作亮点。希腊所处的地中海是连接欧非亚三大洲的纽带,是中国货物、资本进入世界的支点。2009年中远集团获得希腊第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口35年经营权,其中2号、3号码头已经开建。该港口在1997年阿尔巴尼亚内乱、2006年黎以冲突、2011年利比亚危机中三次帮助中国撤侨。中国政府对希腊政府给予的多次配合、帮助,心存感激。李克强总理访希的一大亮点是访问该港口,并将在中希海洋论坛发表关于中国海洋观的演讲。中国走向海洋,不走西方列强争夺海洋老路,而是追求海洋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社会携手建设和平之海、和谐之海,这具有历史性、开创性意义。

  希腊是中国包容西方话语体系的支点。希腊是西方文明发源地,神庙是希腊文明的象征。这些神庙起初是万神庙,直到罗马统一欧洲,最终皈依基督教,万神庙改为基督教堂,产生普世观念。因此,从希腊作为欧洲古典文明发源地入手,是包容西方话语体系,实现东西方大和解的支点。表现在现实层面,希腊是欧洲国家中对华最友好的国家之一,最能从文明视野理解中国以及中国发展对人类文明史的意义。从文明角度看,罗马入侵希腊,占据西方正统,希腊皈依东正教,反而成为西方的东方。希腊对远东中国的亲近,也就不难理解了;希腊成为中西方价值互鉴、实现东西文明包容的支点,也因此可预期。

  这就不难明白,在希腊面临主权债务危机的最困难时期,中国大量购买希腊橄榄油、投资码头等,向希腊输血,积极购买希腊债券及购进欧元作为外汇储备货币,充分表明对欧盟和欧元的信心,以实际行动支持希腊和欧元区走出债务危机、支持欧洲一体化,不仅提升了中国形象,也加强了中欧战略互信,展示了中欧关系的文明底蕴。

  希腊没有让中国失望,在今年上半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大力推进了中欧合作,以至于有说法“今年是中国外交的欧洲年”。希腊副总理兼外长甚至说,希腊是中国在欧洲的大使。通过希腊的纽带呈现出中欧文明伙伴的当代价值,是中希合作的文明示范效应。希腊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力支持是典型例证。2008年北京奥运会、今年南京青年奥运会、北京和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希腊政府都给予大量的帮助和热情指导。可以说,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发扬光大,也得益于希腊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支点。▲(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王旭明:我为何选周杰伦歌曲入教材
  • 钱江晚报:红毯上的青春,叛逆或者臣服
  • @朱少华:“得了便宜卖乖”的话标哥不必当真
  • @王传涛的小屋:“僧尼同寺”是不是“道学家见淫”
  • @龙兄:一分钟判一篇高考作文怎能保证不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