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引进外资历史作用不容抹杀

2014年08月20日07:26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杨 帆

  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报告,2013年中国吸纳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双双增长,而且未来两年中国对外投资将可能超过吸引外资,成为净对外投资国。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依靠外资和出口发生重大转变,对外投资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出口导向经济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发展起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并非借入美元,而是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外商把设备和原材料运到中国,加工装配以后出口,目的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此,有人画出“微笑曲线”给大家看,说中国加工的是产品低端,平均增值率只有20%,而外资控制高端,获得大部分利润。

  此说背后是国际新左派的“中心外围论”,认为西方国际资本控制全球经济中心,把发展中国家边缘化,中国开放受到国际资本剥削。这低估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成就,因为它脱离了实际。那么中国开放初期的实际是什么呢?

  一,中国缺外汇。与现在国家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外汇储备捉襟见肘。1985年仅有几十亿美元,引进100条生产线,促进“新四大件”消费高潮,中国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外汇储备所剩无几,以外汇进口原材料必不可少,结果不得不收缩国内经济。1993年中国经济速度增长到14%,外汇储备保持在200多亿美元,非常危险,只是由于台资进入,和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才得以维持国内外平衡。由于出口创汇能力和国内通货膨胀的限制,还是不得不将国内经济调整5年,实现“软着陆”。

  出口和进口的效益是要综合看的,不能只看出口一方我们赚得少,还要看到进口收益,看到国内外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对于总体经济效益的意义。

  二,中国缺外贸和外资渠道,加工贸易就是利用外商现有的出口渠道。外商把设备原材料运进中国装配加工,使用的是中国廉价劳动力、廉价地皮供水供电。其目标是降低成本,产品大部分返销回国,用的是自己的贸易渠道。中国政府开始要求外资企业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产品外销,保持外汇平衡,这样是为让我们节省外汇,以支持高速发展的国内经济。

  三,中国有4亿过剩人口需要就业。过剩人口不是失业,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就过业。积压在农村,劳动力不能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边际生产率为零,出来就业不影响农业生产。即使工资很低,也比一分钱拿不到要好。4亿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劳动纪律的训练,其社会效益极大。

  当然,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战略并非没有失误,比如片面发展劳动力比较优势,没有及时把国家和社会庞大的投资能力,引导到科技进步和战略产业方面来,许多产业缺乏核心技术。

  但分析问题要注意历史条件,不要历史虚无主义。当时中国引进外资应天时,赶上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外资有进入中国的动力;有地利,是中国有4亿过剩劳动力需要就业;有人和,是改革开放的大形势和国家优惠政策,历史作用不容抹杀。▲(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外资 中国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中青报:“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
  • 中青报网站刊文:不要用大字报的方式来倒韩
  • 环球时报:明星接连涉毒让娱乐圈整体蒙羞
  • 人民日报:谁在“搭车”,别弄反了
  • 人民日报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一:不改革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