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有巨额补贴可坐享,会助长机场建设的盲目,此外,机场运营方也缺少动力通过改善管理、拓展市场机会来提高“造血”能力。
据新华社报道,饱受争议的机场建设费2012年被整合成民航发展基金。2013年,该基金收取超过250亿元。这笔收取长达20余年的钱,从“收”到“支”都存在一些疑问。按规定,民航发展基金应“全额上缴中央国库”,但实际上,有的机场却将这笔钱放入自家口袋,直接变成营业收入。而收上去的基金具体怎么花,却没有明细账目公布。
其实,“民航发展基金”收上去后,即便没被机场直接放入自家口袋,其中一部分也会通过财政补贴,返给机场。这种拿消费者的钱来补贴机场的模式,在市场逻辑下无疑是说不通的。因为机场大多都是企业,企业理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靠得是服务赢得消费者,哪有强制消费者补贴企业之理。
据统计,中国亏损的机场已达到总数七成之多,现实中,机场建设已陷入越建越亏,越亏越建的恶性循环。而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就是收消费者的钱,来补贴机场的模式,在许多机场,民航发展基金补贴都是其收入的“大头”。有巨额补贴可坐享,会助长机场建设的盲目,此外,机场运营方也缺少动力通过改善管理、拓展市场机会来提高“造血”能力。可见,补贴,培养不出民航业的竞争力。
民航发展基金成为一笔糊涂账的问题,更是为公众所诟病。从审计署之前披露的审计报告看,民航发展基金的问题实际上不少。例如将基金给民航下属部门自筹资金缺口“填坑”、盖超标办公楼,以及未批先用等等。这种政府性基金作为一种行政收费,缺乏法律制度的约束,所以公众很难去监督资金的使用流向,钱被乱花也就难以避免。
其实,类似“民航发展基金”这样,争议颇多,账目稀里糊涂的政府性基金还有很多,如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公路建设基金等等。这些基金大多是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征收,目的是“扩大积累,压缩消费”,先勒紧裤腰带,等经济发展了再增加消费。得承认,当初政府财政不宽裕,这一考虑确有一定合理性,不过,现在政府财力日渐充盈,这些收费项目已无存在必要。
民航部门此前曾表示,“民航发展基金”之所以不取消,是因为机场建设有利于带动GDP增长。不过靠消费者补贴机场,来拉动GDP,实在是得不偿失。中国经济目前的一个大问题是投资与消费两大马车严重失衡,一个“基金”每年从民间的消费力中“抽血”几百亿,去扩大投资,显然加重这种失衡。这些钱,如果留在民众的荷包里,去用于消费,对于内需的拉动作用要大得多。
包括“民航发展基金”在内的诸多行政收费项目,只是改革初期的权宜之计,如今面对种种争议和弊端,应考虑是让其退出的时候了。
(原标题:“民航发展基金”还有存在必要吗?)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