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达林:司法就要向违法拆迁亮红牌

2014年08月31日01:50  京华时报 收藏本文

  本报特约评论员傅达林

  实现依法拆迁首先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司法判例对违反程序的行政行为亮“红牌”,才可能在更大范围内警示政府部门尊重程序。

  最高法日前发布十大拆迁典型案例,其中多数行政行为被依法撤销或确认违法。

  自2011年新的征收补偿条例颁发以来,各种拆迁纠纷进入司法程序日渐增多,法院如何准确、统一地适用法律,为遭遇违法拆迁的公民提供司法救济,迫切需要在实际操作基础上形成规范化的经验。最高法首次专题发布相关案例,虽然意在指导司法实践、统一裁判尺度,但对各级政府部门依法拆迁同样具有强烈的警示与镜鉴意义。

  从发布的典型案例看,既涉及房屋征收也涉及违建拆除,既有对补偿标准的适用也有对拆迁程序的维护,既包括对立法条文的理解也包括对证据适用的判断,涵盖的纠纷种类比较广泛。而网络媒体特别突出“强拆违建不得在夜间进行”,大概因为此前媒体对夜间强拆多有曝光,且老百姓颇有怨言。

  司法对夜间强拆说“不”,本质上是捍卫依法拆迁的正当法律程序。拆迁的官司虽然复杂多样,但大体可归纳为程序违法和实体补偿不公两类。相比后者,程序违法更容易被公众看见,社会影响也更恶劣。但现实中,总有一些部门规避程序,通过造成“生米煮成熟饭”的强拆事实来达成行政目的,尤其是在房主要价不合理的情况下,绕开法定程序进行强拆更是容易获得认可。其实,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在于依法定程序行政,实现依法拆迁首先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司法判例对违反程序的行政行为亮“红牌”,才可能在更大范围内警示政府部门尊重程序。

  就拆迁补偿的实体纠纷,司法判断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法定的公平原则。实践中,拆迁方可能极力压低补偿标准,房主也可能漫天要价。要弥合二者的差距,必须找到可供参照的现实根据,理性确立双方都认同的公平方案。司法判例的普遍意义就在于,通过判决确立对立法条文精神的准确理解,对被征收房屋的补偿参照就近区位新建商品房的价格,并以被征收人在房屋被征收后居住条件、生活质量不降低为宜。当司法将这些立法精神以个案的方式激活,便意味着否决了不合理的行政补偿,在拆迁双方之间搭建理性协商的心理共识,以弥合可能酿造诉争的补偿差距。

  司法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理应通过统一的判例对违法拆迁亮起红灯,以实现行政诉讼监督行政和救济权利的双重目的。据称,面对房屋征收案件中的难点,最高法将争取明年出台司法解释。对此,我们期待司法功能的进一步崛起。

(原标题:司法就要向违法拆迁亮红牌)

(编辑:SN143)

文章关键词: 夜间强拆 司法 行政诉讼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中国不是突破乌僵局的决定性因素
  • 环球时报:反腐不会因“官娇”转向
  • 新京报:柯震东已获释,娱乐犹无竟时?
  • 新京报:“民航发展基金”还有存在必要吗?
  • 环球时报:从“先富”到“共富”是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