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穷”和“民主”概括不了印度

2014年09月18日07:27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习近平主席昨天抵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大大拉高了中国社会对这个南邻的关注度。不能不说,与对欧美大国以及日韩、东南亚主要国家比起来,中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偏少,对它的认识掺杂了不少我们的想象。

  不少中国人对印度的认识是围绕一个“穷”字展开的。还有些人一说印度想到的就是“民主”。前者对印度的态度以贬为主,后者谈印度社会必褒,他们对印度的认识都偏于极端。

  其实印度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充满多样性的国家,它有着与西方世界接轨程度很高的精英群体,也有在世界范围内相当触目惊心的贫民窟社会。印度奉行西方式民主制度,它一直在同印度的东方社会传统磨合,它的有效性和它的问题都能找到证据。重要的是,印度也进入较快的社会发展期,崛起为有突出地缘政治影响的国家,它潜力巨大,对未来雄心勃勃。

  半个多世纪前,印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略高于中国。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大体是印度的5倍,这与印度发电量也大体是中国1/5相契合。中印的经济差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幅拉开的,这意味着,如果印度下一步的国家治理成功,它缩小与中国发展的“年代差”是有可能的。

  印度人口总数已经12亿,全国的平均年龄仅26岁,是个非常“年轻”的大国,劳动力十分丰富,用工很便宜。很多人认为印度蕴藏着经济发展的爆发力,是有道理的。

  印度有分离主义、宗教和种族冲突等很多政治问题,它的腐败很严重,一些地区的贫困问题突出,社会不公平要远比中国严重。然而这些问题的爆炸性奇迹般地在这个国家被慢性释放了,浮在种种不协调之上的印度反而呈现出大的稳定。

  印度的制度对问题似乎不是以治为主,而是以容为主。它不急于解决问题,但培育了社会对尖锐问题的承受力。这当中印度的种姓文化既是现代化的阻力,又消磨了社会的革命意愿。印度的中产阶级家庭大多雇有多名仆人,随遇而安的底层人群为社会稳定做了特殊牺牲和贡献。

  印度的精英群体颇具活力和创造性,宝莱坞的简陋设备没能阻挡那里导演、编剧的惊人想象力。印度裔在美国金融、互联网行业的骄人成功,与印度社会相对成熟的精英文化有很大关系。印度现代化将有多活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英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带动力。

  印度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化严重不足,它的亮点是IT服务和创意产业等。一些人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相对简单的任务,法律体系等社会规则的建立更具难度。而印度恰是法律比较完备且运行相对有效的国家,因此它的未来颇具“后劲”。

  如今大量工地开始在印度出现,它在经历中国已经有过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从污染到高房价等种种难题开始登陆这个国家,孟买的房价直追中国的一线城市。一些印度精英担心,底层民众的公平意识或将觉醒。印度将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将对中国极具参考价值。

  中印有着颇为相似的国情,人口多,发展底子薄,资源不足等。两个国家提供了解决这些难题的不同范本。中印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意义,或许不比它们各自借鉴西方经验的意义更小。中国人首先莫轻看印度,也别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看印度政治制度,那样的话,印度就会成为我们的一面真实镜子。▲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印度 中国 民主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中青报:“抗日”怎成了耍酷卖萌
  • 今评媒:高龄院士演讲学生睡倒,尴尬了谁?
  • 中青报:哈哈,河南的癞蛤蟆逮不得
  • 河南打伞县长向民众道歉
  • 解放日报:“压力大才找情妇”是什么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