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民:由“王大湾会议”想到的

2014年09月17日05:59  人民日报 收藏本文

  河南信阳有一处宝贵的红色资源——王大湾会议会址。1947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刚到这里时,水土不服、地形不熟、给养不足,在数十万敌兵压境的生死关头,刘邓首长召开了王大湾会议,没有谈战术制敌,而是讲军队纪律。会后,部队很快赢得民心,变被动为主动,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解读王大湾会议,核心就是“纪律”两个字。

  李德生在其“征程忆怀”(《李德生征程忆怀》)里,讲到过一个刘邓大军的小故事:一天夜里下着大雨,有一个班的战士来到老乡家门口,没叫开门,全班就在屋檐下过夜,战士们浑身淋湿,冷得发抖,但没有人违反纪律,到天亮也没有进屋。这个小故事说明,只有把纪律的原则性规定,当成时刻对照检查自己行为的标准,才能变纪律为自律,让纪律不仅被遵守而且被尊重。

  纪律为何能成为每个战士行为的自觉遵循?正是因为,纪律在执行中成为了不可触碰的红线。刘邓规定:不准强迫老百姓当向导,不准向老百姓要东西,不准打骂群众。司令部警卫团一名副连长就因为从一个店铺拿走了商人的花布和粉条,被公开枪毙。在战争年代,这种近乎严酷的做法,反映的却是不变的道理:只有严格执行,纪律才有意义。

  纪律严,因而作风正,最终的结果是得民心——这正是刘邓大军能在大别山区站住脚的根基。从给部队带路,到侦察敌情、提供军粮,甚至是缝制衣服……只要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会把你当亲人,这样的部队,怎么可能会吃败仗?

  忆往思来。全面深化改革千帆竞发,同样是一次伟大的进军。亿万人民的支持与参与,是改革在风高浪急中驶向梦想彼岸的保证。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离开了群众这片最肥沃的土壤,离开了基层这片最坚实的地基,改革发展就会失去动力。

  如果说“打江山”“闹革命”的老一辈与平民大众“天生就是一家人”,那么不少出生于和平年代的党员干部则对鱼水关系少了些切身体会。一些官员“你代表党还是代表人民”的雷人雷语,“不信马列搞迷信,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价值扭曲,用官话套话回应百姓冷暖的冷漠无情,都催人反思:当联系群众不再是内心律令,我们如何重塑血肉之情、鱼水之谊?

  答案就在严明纪律,用他律唤醒自律,用纪律塑造认同。从这个角度看,“王大湾精神”无疑有着更强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同样需要通过强化纪律来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巩固执政基础,塑造良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严明纪律,正党风转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意基础,传好交到我们手里的历史接力棒。

  在大别山,部队每次出发前,邓小平一定要派人问一问,司令部借住的农舍“门上好没有,水缸挑满没有,稻草捆好没有”。今天,伟大征程仍在继续,作风建设仍在路上,正风肃纪,以纪律赢得民心,这正是王大湾会议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王大湾 会议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中青报:“抗日”怎成了耍酷卖萌
  • 环球时报:明星嫖娼,社会真实态度比网民严厉
  • 中青报:现实倒逼官方慎说“腐败只是个别”
  • 今评媒:丐帮长老的快意人生
  • 环球时报:中国游客,晾晾“准流氓国家”菲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