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舟:反腐倡廉,“治心”为上

2014年10月27日07:25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刘纪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有众多官员落马,特别是省部级以上落马官员的频率,为历史罕见。分析一下落马官员在实施腐败行为之前的状况:他们都曾经有很好的工作岗位,经济收入和日常生活都优于普通老百姓,绝大多数官员学历高,受过良好教育,经过多岗位培养锻炼,有的甚至才华横溢,很多人曾经也想做清官,当好官。但腐败行为的发生毁了他们个人和家庭。笔者认为,贪欲心理、失衡心理、享乐心理、侥幸心理、造福子孙心理等等腐败心理,是导致他们走向腐败行为的前提。

  譬如贪欲心理,心理学中称为欲望无止境定律。一些党员干部面对丰富的社会财富为他们的欲望提供了可能性时,他们的心理就常常处在动态扩张中,贪婪无度、欲壑难填。贪钱,是贪欲心理的核心,当然,贪欲还包括贪权、贪色。“三贪”心理一旦形成,腐败行为就会不停发展下去。

  失衡心理。心理学上称为内心不平衡,要求补偿。一些党员干部在其膨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导致心理失衡,从而用不合法手段去占有国家资源,大肆敛财,侵占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以物欲的满足来补偿失衡的心态,走向腐败犯罪。

  享乐心理。一些党员干部有了权力后,常常羡慕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追逐物质拥有和感官享乐,在吃喝玩乐中丢失理想,丧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打着“职务消费”旗号大搞享受,有的追求感官刺激,纵欲无度,有的挥金如土,不珍惜人民的血汗钱。

  造福子孙的心理,是一些党员干部受封建社会“唯有儿孙忘不了”的传统心理影响,搞“父荫子继”,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女铺垫幸福。周永康儿子周斌、郭永祥儿子郭连星、蒋洁敏儿子蒋峰等等,都在老子的庇护下发了财。这些落马官员都成了“贪腐父子兵”,坑爹又坑儿。

  侥幸心理,是官员落马前最常见的心理。他们明知行为触犯法律,但仍寄希望于自己的行为不被发现,有的相信制度有空子钻,有的认为组织上查不出来,有的坚信朋友不会出卖自己。广西李达球、安徽倪发科等,无不如此。

  正如有位学者在《救救官员》一文中指出:众多官员落马,加害于他们的加害者正是他们自己。救救官员,需要他们自救,先要救他们的心。让官员在心理上少出问题,不出问题,先要奏好反腐“三不”曲,即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

  要让党员干部不想腐,就必须加强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其中对党员干部加强心理疏导必不可少。心理疏导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力量来“治心”。只有心理疏导做好了,才能增强官员的廉洁心理,减少官员的腐败行为,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社会清明”的目标。▲(作者是上海廉政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反腐倡廉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单士兵:针扎女婴背后是人性沦陷的乡村
  • 京华时报:“公捕公判”决策人该当问责
  • 新京报:蓝翔校长超生问题何以10年查不清?
  • 南都:90后为什么这么“轻盈”
  • 南都:送礼名单再流出,“你说的是哪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