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小英雄”亟须走出“国家的人”幻觉

2014年11月05日06:30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我是国家的人,不必为我操心,国家怎么可能不管我?”报道引述的这句话颇为醒目。 “我是国家的人,不必为我操心,国家怎么可能不管我?”报道引述的这句话颇为醒目。

  从“抗震小英雄”到诈骗嫌犯,他用了6年,这个人叫雷楚年。最近这个青年的人生经历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昨天的《华西都市报》详细报道了汶川地震后雷楚年的生活变迁,为读者呈现了他“内心的虚荣与失衡”的过程,种种迹象表明,雷楚年不仅被外界视为英雄,他本人也早沉溺于这种荣誉不可自拔。

  6年前的那次地震,雷楚年在全国民众的聚焦下脱颖而出。他当初的所作所为当然值得褒奖,不过需要说明的事实是,像雷楚年这样参与救灾的人其实并不少,政府部门在救灾结束后也给予了相应的荣誉。从媒体的角度看,关注灾区中的这种好人好事是灾难报道的一部分,而称其为“英雄”很大程度是出于一种话语便利,就其本意而言,其实并没有价值拔高方面的动机;而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对雷楚年的嘉奖则充满了各种看得见的荣誉。

  “我是国家的人,不必为我操心,国家怎么可能不管我?”报道引述的这句话颇为醒目。

  在灾难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他的这番表白在外界看来多少有些不合时宜。6年时间过去,这个“小英雄”还在消费当初的荣誉,而政府部门或许早已忘却这个人物,雷楚年对英雄身份的价值想象,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幻觉在起作用。如今他沦为嫌犯,这样的遭遇并不会影响他6年前义举的价值,深谙人性复杂性的人们反而会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小英雄”,除了英雄的光环,还有着卑微、世故的一面。这是个体经验,问题在于,雷楚年的心态变迁并非纯粹个人脾性影响的结果,外界过去的过度加冕强化了他对英雄的身份认同,也是他此后对这一身份产生价值想象的重要原因。

  中国社会有着英雄叙事的传统,无论是时代产生的英雄还是创造时代的英雄,各朝各代的史书都充斥了对他们的礼赞。如今世无英雄,却不乏好人好事,人们带着英雄情结看待这类现象,英雄的门槛在降低,但这显然并不意味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在沉睡,更不能就此认定时代在倒退,恰恰相反,英雄下凡,对普通人的加冕,更证明时代在进步,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构建公共生活,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当下“英雄”的形象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大,民众没必要俯首膜拜,公民意识觉醒意味着,他们当中的多数都有着成为“英雄”的潜力。

  雷楚年是国家的弃儿吗?当然不是,就严肃意义上而言,他所收获的荣誉含金量有限,国家从来没有给予他任何实质的承诺,当那场灾难淡出人们视线,他的公共价值也就慢慢缩水。雷楚年高估了自己的影响,接下来的司法裁决,“小英雄”身份可能会为他赢得一定的宽容空间,但他确实该从“国家的人”的幻觉中走出来了。

(原标题:[短评]“抗震小英雄”亟须走出“国家的人”幻觉)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英雄 幻觉 抗震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内蒙呼格冤杀案五大疑点:是否有人阻止重审?
  • 人民日报海外版:“军队国家化”没有法理基础
  • 人民日报:少数村官成触发上访及群体事件火药桶
  • 环球时报:“占中”剩下一只疲惫但狡猾的尾巴
  • 人民日报:小英雄不是光环压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