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银:菲律宾软对抗只会得不偿失

2014年12月17日07:29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周方银

  近日围绕国际仲裁,南海问题又起波澜。与其说媒体和相关人士关注南海国际仲裁的结果,毋宁说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受此影响,南海局势未来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南海问题的发生和演化,是在中国崛起、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与地区和全球层面的权力转移过程相伴随。未来的发展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菲律宾、越南等声索国借用美国的难易程度,以及这种借用所能达到的深度;二是中国在综合实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在应对菲律宾、越南等声索国方面的坚定程度,以及主要的策略方向。

  在权力转移的背景下,南海问题的性质产生了过大的扭曲。美国认为南海问题在牵制中国崛起和限制中国地区影响力上升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工具性作用。对这样一种工具性作用的放大,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但是,外部介入给相关国家在宏观层面带来的更多是成本,而并不能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收益。

  对于南海问题,中国强调更多地还原到问题本身,从国际层面的权力和平转移过程中分离出来,避免南海问题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边际效果逐渐降低,中国也慢慢找到了更有效的应对办法。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在应对来自他国挑战方面表现出立场的坚定性,建立起更可靠的威慑力。中国和菲律宾围绕南海问题的斗争,也从有限度的硬碰硬阶段,转入软对抗、以冲击对方软肋为主要着力点的阶段。双方因南海问题引发直接冲突的风险下降,但共识并未增加。某些国家特别是实力弱势方的妥协意愿降低,这样将导致南海问题进一步陷入僵局。

  而南海问题的国际仲裁,不管出现什么样的仲裁结果,都不会实质性地改变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宏观政策方向,强硬的方式不能使中国屈服,软性的方式同样不能使中国让步。即使国际仲裁出现对中国不利的结果,这个压力中国也能承受,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压力会逐渐平缓。此外,有两方面因素有助于降低压力,一是这次国际仲裁过程,存在一定的瑕疵,它本身缺乏充分的权威性,更没有强制力,对任何可能的仲裁结果人们都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二是中国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进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国外交的很多方面都在有声有色地取得进展,南海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很多国家关心的焦点,甚至一些国家对此都不太关心,很多周边国家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了发展议题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用强硬的办法,还是软性的办法,还是软硬结合,只要是对抗思路,菲律宾都无法得到其希望的结果,也无法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利益。也许,南海仲裁的尘埃落定,反而是一个把它放在一边,以务实态度发现海上合作空间、寻找解决办法的契机。▲(作者是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南海问题 菲律宾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今评媒:如果我们是呼格,谁救我们?
  • 环球时报:迟来正义的悲喜交织反复冲刷中国
  • 今评媒:领导人发表文章背后有何门道?
  • 京华时报:悉尼人质事件媒体为何知情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