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秋慧:教师为生计上访,谁之过

2014年12月24日07:44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曾秋慧

  黑龙江中小学校教师上访维护养老保险权益余波未尽,22日媒体又爆出河南固始县近千名教师因工资扣减到县政府上访维权。教师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美誉,如今放下面子,频频拉起横幅集体上访维权,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深思。

  教育事业是中央与地方共担事权,有关法律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前几年GDP两位数增长时,作为中小学老师经费主要承担者的县级政府财政相对宽松,教师工资及津补贴虽然不高,但基本与公务员不差上下,大多数教师能够安贫乐道。

  而近一年多来,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许多县级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而财政供养人员却是刚性支出,加之地方政府负债率普遍较高,从银行借贷发津补贴几乎不可能。面对这一矛盾,如果执政者号召大家一起同甘共苦,待遇先从公务员减起,想必教师能够理解。但一些地方偏偏打起了教师的“小九九”,一方面认为教师占比人数多,占县区财政供养人员近半甚至一半以上,从教师津补贴中减扣一部分,往往可以省出一大笔钱来;二则认为教师属于事业单位职员,调配权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谁挑头闹事,往往可以通过调动到边远学校或解聘等手腕来震住。但时间久了,大多数教师不愿当随便捏的“软柿子”,于是集体上访维权的事件就上演了。

  大规模集体上访,甚至通过堵县政府大门来维权,这显然是违法的,稍有法律常识的都知道,何况为人师表者。但数以千计的教师不去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校领导主张权益,而不惜以身试法,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确实太穷,争取应得的收益,往往可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还折射地方教育管理的混乱。如有的中部省份县区,除设有机构庞大的教育行政管理局外,还在中心镇设教育办等机构,造成教育系统人满为患、人浮于教,使本不宽裕的教育资金僧多粥少,一线教师对这类管理机构本就颇有微词,去找他们解决问题是广大教师不愿的。

  另外,管理者担心县级政府从规范压缩教师编制及经费开支出发,撤掉这类机构,他们也不会主动去维护教师权益。至于学校领导为什么不去主张教师权益,原因复杂。他们中有一些是既得利益者,纵使津补贴被克扣,也没有底气与政府官员叫板维权。如此混乱的管理在一些基层学校大量存在,又怎能阻止教师通过集体上访等非法手段去维权。

  对待穷人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良知;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说,近期发生的教师集体上访事件的主角,相当一部分既是穷人,又是知识分子,还是一个地方未来希望的培育者,各地政府纵使财政再困难,也不能把侵权的手伸向教师,而应从开源节流、规范管理等方面想办法,唯如此,教师上访维权事件才不会发生。▲(作者是北京教育工作者)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教师 上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今评媒:手术室自拍,为啥6成网友不赞成处罚医生?
  • 新京报:搞“艾滋病拆迁队”,真是病得不轻
  • 新京报:纪委被指公款吃喝,是“得罪人”了?
  • 中青报:圣诞节中国化,一场青年的节日改造
  • 环球时报:不动产登记或成房叔房姐永久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