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汪峰跟《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杨时旸杠上了。事情的起因是杨时旸的一篇报道《汪峰的成功学》,纠葛的内容无非还是被采访者有没有权利要求改稿,也是老调重弹。如果说这是一场辩论,可以说汪峰方还没开口就输了。因为辩论双方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汪峰谈的是人情,不能提非自己代言的汽车品牌,标题要商量,绯闻八卦得删掉,这都是要求记者为了己方利益和形象进行曲笔。众所周知,这些都是国内娱乐报道的潜规则,而记者谈的是新闻伦理,这是公理。当人情与公理在公共空间相遇,焉有不输的道理?
当然,汪峰方面本来没打算公开解决,他们起初是通过私下打电话的方式来寻求解决。是记者把私下沟通搬上了台面进行业务讨论。所以,如果要挑记者的毛病,这是一个突破口。即未经对方许可(我相信汪峰方面不会许可),将并非采访性质的私下沟通曝光,是否符合“公理”?当然,这一点也是有疑问的,汪峰方面即使抓住这个也未必对己方有利,反而有可能增加斤斤计较的负面印象。这毕竟不是辩论赛。
许多人最开始是没有看到《汪峰的成功学》这篇报道的,像我一样,他们看了记者给汪峰写的公开信之后,才回头去看原报道。我看了原报道之后,觉得汪峰这场架掐得很不值。原以为记者爆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猛料,才会惹汪峰亲自打半小时电话进行质问。脱了裤子才发现,什么都没有,汪峰和他的团队在乎的那些“负面”,除了他的劳斯莱斯是紫色的,其他所有内容几乎都是大路货。
如果说这篇报道有什么特色和意图,那么也绝不在负面描写上。在我看来,这名记者的野心在于把汪峰的走红与中国新生中产阶层联系在一起,试图写出深度。他的写作未必有多成功,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不是故意黑谁的写法。跟这样的文章过不去,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感觉。
杨时旸在公开信里劝汪峰“看淡一些”。我觉得,明星对舆论不是看不看淡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看懂的问题。汪峰那么在乎负面和绯闻,焉知如果没有负面和绯闻,他的知名度也许不会到今天这个程度。在大家都知道那些负面的情况下,若记者真按要求把文章删得一干二净,读者也不一定会买账啊!汪峰老师怎么一直不懂这个道理呢,围观群众都看着急了。 □西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