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曲:以脑子护银包,奇葩借款人就无法得逞

2015年05月23日08:17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爱心人士曾鹏宇连做好人好事15年,他资助过的一名学生在有了经济能力后,找到他要求还上从前的资助款项。曾特别感慨这件事,写了一篇博文放在微博上。不得了了,下面发生的事情完全出人意表,一大批奇葩借款人“赶来”,表达的借款期待逾1000万元。    

  在偌大中国,社会网络这么发达,出现这样的事是不奇怪的。所以,不必装作莫名惊诧的“外宾”。问题不在于奇葩借款人涌现的原因,因为这个没法说,无论真心假意,钻空子捞一把的心态都是有的。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些奇葩借款人呈现出的总体特征。

  曾鹏宇的博文在微博发表后,收到的借钱私信才几十个,等到上了《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之后,每天达到上百条。也就是说,在经过这两家中央媒体的宣传后,奇葩借款人陡然增多了。这不能不令人深思,这是为什么?

  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前来讨个钱的人中,理由最多的不是重病,不是天灾人祸,而是“没有什么理由”———就是想借钱了,所以才来借钱,就这么任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交网络上奇葩借款人已经丧失了研发骗术的兴趣,完全是这个玩法:大面积测试,寻找最低智商。

  在这个借款理由中,一大帮家伙说是为了“创业”,可见在今日中国,创业的泡沫化有多严重。当创业成为暧昧骗钱的一大借口,充分说明“创业”的门槛已经低到尘埃里。另外,来讨钱的年轻人占多数,这说明一直被寄托了过多希望的“年轻世代”缺少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奇葩们张口就来的借款,起步价都是上万,多的索要几十万。这个数据凸显的“社会印象”令人深刻,是不是咱们的钱不值钱了呢?另外,很想问一下经济学家,网络诈骗的巨额化趋势,如果不是弄一票就走的心态,是不是能够反映当前的通胀情况?

  奇葩借款人毫不掩饰的总体特征还有许多,恕不能一一展现。奇葩借款人当然不是外星人,他们站立的地方也是中国呢,所以,不得不担心:我们的社会怎么了?这个世界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怎么办?社会“底盘”中夹带了这么多奇葩,社会要如何疗伤?

  曾鹏宇是以公益之举激起这一群奇葩借款人的,这也证明在当前做公益,要面临多么深重的骚扰,不堪想象啊!奇葩借款人的五光十色,衬托出两个事实:一是骗子太多,好人不够用;二是善心必须低调,野狼环伺,恨不得分而食之。靠公益行走江湖,奇葩当道不好走。

  在某种意义上,奇葩借款人就是“诈骗电话”的真人秀。好消息是,曾鹏宇顶住了奇葩借款人的疯狂攻势,甚至将奇葩的荒谬举动张榜公布在微博上。这又说明一个道理,魔与道的交锋,只要谨守界限,以脑子护银包,奇葩借款人就无法得逞。□曲曲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借款人 创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钱江晚报:公职人员不应参与“人肉搜索”
  • 环球时报:储安平衣冠冢让如烟往事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