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城子:药价上涨并非坏事

2015年06月08日02:39  新京报 收藏本文

  经济与人

  放开价格管制的好处:搜寻成本大大降低。此外,允许价格暴涨,则是在鼓励厂商增加生产。已生产的增加产量,已停工的重新开工,这些都有利于抑制价格继续上涨。

  地高辛片是应对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的特效药,很多患者长年服用。最近一段时间,这种药品发生了惊人的涨价,从每瓶6.7元暴涨到68元。今年6月,国家刚刚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就发生这样凶猛的价格暴涨,很多患者难以接受。很多人谴责药厂的“突然袭击”,各地物价局纷纷表示要介入。在我看来,地高辛片涨价无可非议。如果药品市场化的目标值得追求,地高辛片恰恰反映了市场有效性。一见涨价就要求打击,乃是对市场化叶公好龙。

  地高辛片涨价的原因是什么?生产厂家委屈地表示,这种药品的生产成本暴涨,涨价是迫不得已。略懂经济学和熟悉药品市场的人都知道:价格上涨乃是反映了市场的供求情况。政府规定的低价只是管制效果的表面,背后的巨大代价被隐藏住了。管制之下通常有价无市,药品奇缺,获取药品的代价比纸面高得多。

  为什么特效药供应如此紧张呢?原因就在于,地高辛片很早就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受政府价格调控。2000年,国家计委发布《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对部分药品实行最高零售限价管制。这些药品通常是常见病特效药,例如治疗甲亢的他巴唑,心脏手术药鱼精蛋白,常用消炎药红霉素等。

  价格受管制的后果是,厂家无利可图甚至亏损,他们倾向减少生产。地高辛片的市场标价为每瓶6~8元,出厂价低至每瓶2.4元。这样的低价,很多药厂会选择停产。此前注册生产地高辛片的企业有11家,目前只有两家实际生产。即便没有停产,恐怕也要以侵蚀其他药品的利润为代价。

  类似情形在很多药品上都有出现。最近几年,很多老百姓都在抱怨,大量救命特效药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相同成分,改头换面的“新药”。新药的价格往往上涨好几倍。很多患者有幸还能找到,即便掏高价也会买,有些患者从此与特效药无缘。有一些新药在等待审批上市的漫漫路上,还有一些则干脆停止生产。

  价格管制的情况下,只有少数幸运儿能买到药。多数人没有这个机会,他们寻找替代药的代价有多大,甚至为此付出了健康和生命的代价,我们难以得知。从一些新闻看到,很多患者为了寻找到特效药,往往要花费药店价格的几百倍。药价管制表面上要帮助穷人,实际上伤害的却是他们——远离大药房,信息落后,交通不便,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

  放开价格管制有两个好处:搜寻成本大大降低,只要开出的价格足够高,基本都能买到药。很多人对此不同意,认为这是“花钱买命”。其实即便价格上涨超10倍,药价对多数患者而言,通常都能接受。比如地高辛片价格从6.8元上涨到68元,看起来价格涨得吓人,每瓶地高辛片100片,每天服用半片能吃200天,日均费用不到5毛钱,这种价格很贵吗?市场上公开价格真实,有利于药品的高效分配。此外,允许价格暴涨,则是在鼓励厂商增加生产。已生产的增加产量,已停工的重新开工,这些都有利于抑制价格继续上涨。

  在这场药价争论中,厂商总是以“最近半年原材料暴涨”作挡箭牌,这兴许是诚实的,却不是最佳辩护方式。无论成本高低,价格都应该是市场供需决定的。生产者没有能力将价格定到天高。

  长期受管制的市场一旦松绑,往往会在某些领域出现剧烈的价格上涨。无论战后德国食品,还是1980年代中国的价格改革,解除管制之后迅速发生了物价暴涨。这里面有恐慌性的因素。人们害怕价格继续上涨,或者害怕将来再也买不到,就会大量囤货。商人担心价格重新被管制,趁着供需失衡上调药价,期待能“赚一笔”,这些都好理解。如果政策稳定,生产受到鼓励,盈利受到保护,随着供应增加,价格回落自然是可以期待的,或许无需担心。

  □菁城子(《罗辑思维》主编)

(原标题:药价上涨并非坏事)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价格 药品 药价 上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钱江晚报:放弃尊严,既可恶也可怜
  • 环球时报:江难七日,想要总结却一言难尽
  • 新京报:江西替考事件背后有关制度形同摆设
  • 中青报:让逝者安息 给生者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