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好莱坞烂片沃土”帽子不能戴

2015年06月30日07:38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刘  仰

  随着暑期档到来,电影市场又要火一阵子了。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好莱坞影片名副其实的票仓,但这似乎并未使中国市场受到尊崇。有外媒甚至说中国是一些在欧美市场失利的“好莱坞烂片”寻求翻身的沃土,并称中国观众“口味独特”。在文化市场日益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一部影片“东方不亮西方亮”,在不同市场获得不同回报实属正常。不仅美国电影如此,中国电影也常出现这种局面。投资商经常在投资阶段就考虑中国大陆、港澳台、东南亚以及亚洲其他国家乃至欧美电影市场的不同回报,综合评价投资效益。不过,外媒将此简单归结为中国观众“口味独特”,就多少有些味道不对了。

  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需要遵循进口配额,存在中方选择过程。因此所谓中国观众的“口味”,可能更多是由少数选片者决定,不能代表大多数中国观众。中方选片当然会把市场效益当成考量标准之一,加上宣传、排片等人为因素,一部美国电影要在中国获得高票房未必与其真正口碑相关。这就好比中国自己一些烂片常在一片骂声中收获令人瞠目的票房成绩,好莱坞烂片在中国市场获得高票房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观众“口味”对票房确有影响。现在中国电影观众以青少年为主,这在二三线城市尤其明显。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始自沿海城市,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接受也从那里起步。如今,沿海发达城市的人大都已对西方文化非常熟悉,他们对好莱坞影片、法国红酒、德国汽车等西方产品的评价与欧美几乎同步,有时甚至超前。在这方面,处在二三线城市的青少年以及一些刚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属于滞后群体。这就好比沿海发达城市的时尚品味已与欧美同步,二三线城市却还流行着大量有点过气的哈韩哈日。某些好莱坞烂片在中国翻身,可能就是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飞速扩大以及部分群体对所谓好莱坞大片的“渴求”。有些观众走进影院,可能看重的就是那部影片“来自好莱坞”的名头,而对影片质量没有多么清晰的甄别。

  无论如何,这个现象还是需要引起我们警惕。当电影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消费对象时,它就不再仅仅是文化市场竞争问题,同时也会成为文化价值观问题。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很早就对好莱坞文化入侵予以抗议和抵制,日本近年来也多次发生抵制“韩流”的舆论事件。这种抵制不能被简单视作文化市场的保护主义,因为当某一国家的电影市场被另外一国电影占领时,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可能也会成为另外一国价值观的附庸,甚至成为其文化垃圾的倾销地。

  当外媒报道中国成为“好莱坞烂片”翻身沃土时,背后隐藏着某种不易被人察觉的洋洋得意——那是一种对美国文化和价值观传播胜利的庆贺和陶醉,一种“钱多、人傻、快来”的狂欢。面对来自好莱坞的无论大片还是烂片,我们除了关注市场效益之外还是应有长远考虑,说白了就是如何建立文化自信、如何让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走向强势。无论如何,“好莱坞烂片沃土”的帽子不能戴,不能再让别人用“口味独特”来嘲讽我们了。▲(作者是北京知名学者)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好莱坞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南都:“婆媳关系”,好男人的必修课
  • 新京报:大学招生骂战暴露高等教育不健康生态
  • 新京报:问题奶粉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问题
  • 环球时报:小米成立党委应得到社会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