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颖毅:我们是否对“不被尊重”习以为常

2015年07月10日04:00  中国青年报 收藏本文

  马颖毅《中国青年报》(2015年07月10日02版)

  美国作家何伟在《寻路中国》中提到,“中国人可能对很多东西都逆来顺受,可饭菜不在其列。”他描述了他在中国饭馆中看到顾客如何对服务员发脾气,抱怨菜品的一幕。何伟的着眼点是中国人真是看重,以至于挑剔饭菜。而我看到的是顾客对服务员的不尊重。

  不久前我带着儿子吃饭时也看到类似的情景: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儿子在牛排店等待用餐,可能是等的时间有点久,她对着服务员,厉声斥责:你们这群笨蛋,做什么生意,不会做就不要做。然后跑到正在火热的炉子前煎着牛排的厨师前面大吼:你们到底是干什么的,让我等这么久,三分钟之内,不给我做好,我不要了。只见厨师抬起头,满脸汗珠,嘴巴微张,想说什么又吞了下去。

  我注意到我的儿子正专注地观察着一切,突然想遮住他的眼睛,捂住他的耳朵。作为母亲,我不希望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感受到这样赤裸裸的不尊重。突然间,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妈妈,你不要这么着急嘛。是那个正在发怒的母亲的儿子说的。很快,做好的牛排端到这个母亲面前,她的怒气未消,接着说:你们这样的笨蛋,就是要骂,动作才会快一些。她的儿子又缓缓说到:妈妈,要平静一些;心平气和地做事,时间就会过得快。我赶紧趴在儿子的耳边,说:这个小哥哥说的很好,心平气和,问题自然就能解决。

  饭店不过是整个服务行业的缩影,国人对从事服务人员的粗暴无礼比比皆是。究其本质, 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等级意识和中国人骨子里对从事服务行业人员的蔑视。现在许多学校开始公民教育,什么是公民教育?很基本的一条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克服中国千年文化固有的等级观念, 让孩子们意识到人性本质上的平等。

  很多国家强调年轻人校外打工,很多都是餐馆服务、超市收银、货物摆放等收入微薄,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儿。很多的孩子都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甚至很富有的家庭。他们从这样的劳动中能获得什么?难道仅仅是一些零花钱吗?无论是餐馆还是超市,通过这些打工的机会,他们才会真切体会到作为服务人员的生活,得到的不仅是零花钱,还有对从事这个行业人员的亲近感,以及平等精神和对各种职业的尊重。

  托克维尔曾提到,民主不仅体现在政治意义上的投票和选举,体现在日常生活层面,就是人与人的尊重。

  尊重不仅体现在说话的语气态度,更重要的是,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思想——这是目前国内的教育非常欠缺的。在与国内同行的接触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的不尊重。可悲的是,大家习以为常。

  刚见了某著名大学的一位女博士生,聊到她和导师合作的方式,她说她的导师看不上她写的东西,经常的评语就是:这是什么垃圾?!上课的时候,发表观点也会经常被粗暴打断:认为毫无意义。每次听到这些情况,我都会感叹于他们的谦卑和没有底气。人文科学很多时候需要独特的观点,新颖的见解,而这些离不开批判性的思考和对自己判断力的自信——我认为,这是构成知识分子傲骨的重要部分。

  中国学校现在提倡公民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种课程,纷繁复杂。在我看来,公民教育,最朴素的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尊重天性,保护个性,平等对待每个人(的观点和思想)。

(原标题:我们是否对“不被尊重”习以为常)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尊重 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国家队”一定能赢,也必须赢
  • 钱江晚报:剁饺子馅为啥“震塌”阳台
  • 中青报:“气功大师”王林背后还站着谁
  • 南都:喝红牛没长翅膀获赔,吃“养胃”饼干无效找谁?
  • @傩送 :吃饼干养胃?多半在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