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当下的牛肉、鸡爪等冻品是不是可以完全放心?从公开的报道看,这种事时有发生。在“僵尸肉”具体个案“真”与“假”的争执背后,一个现实是:民众依然担心“舌尖上的安全”。
前一阵轰动全国的“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9日晚间,有媒体人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核实,公开质疑此前新华网报道的真实性,断言“这是一起无中生有的报道”。社交媒体顿时一片凌乱,很多人跟进质疑,也有人认为“假新闻”言之尚早,更多的人则表示真假莫名,无所适从。
其实,不管新闻是真是假,舆论的纷纷扰扰中,折射出来的依然是社会公众对于时下食品安全的敏感与关切。换言之,在具体个案“真”与“假”的争执背后,一个冰冷的现实是:民众依然担心“舌尖上的安全”。
首先,当下的牛肉、鸡爪等冻品是不是可以完全放心?
从公开报道来看,查获冷冻多年肉类的事件时有发生。有湖南媒体报道称,2014年10月10日,长沙市工商局现场查获猪肚、凤爪等过期动物产品共25.3吨,大都超过保质期24个月。
在广西食药监的官网上,转载了今年2月媒体对广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韦波的专访,韦波在回答走私问题时提到,“主要是跨境牛肉、冷冻鸡爪等肉类。这些牛肉,不少冷冻多年,甚至数十年。”
再者,这些年来,一般民众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经过了三聚氰胺奶粉的毒害、瘦肉精的侵袭、上海染色馒头的刺激之后,早已对食品安全事件比较敏感,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变得愤怒而无奈。可以说,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暴发,公众的忧虑都会呈几何级放大。
还有,职能部门在监管上是不是已经做到“全覆盖”、“无缝隙”?这一点同样存疑。尤其是在涉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乃至权力运行等问题时,仍会时不时出现“治理失灵”的现象。
随着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原本并不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需要同时面对来自国内和境外双重的压力与挑战。国内的庞大市场环境尚没有完全廓清,并建立起健全可靠的食安信息追溯体系,而像走私冻品这样的境外食品又蜂拥而至,民众怎么可能放心?
可见,当下应直面公众的食品安全关切,尽快填补监管漏洞、延展监管链条。这其中,不仅要完善诸如新食品安全法等现有法规,建立跨国食品安全执法合作机制,更要从行政权力的顺畅运行方面厉行改革,祛除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的弊端,在提高执法主动性、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确保制度、法律能够落到实处。
需要警惕的是,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环境,不是吵出来的,也不是遮住眼睛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点一点的扎实努力,严管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食品安全并不存在“基本好转”、“99%安全”等模糊判断,也不存在什么“抹黑”形象的问题,哪怕有1%的问题,具体到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也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说到底,食品问题涉及“舌尖上的安全”,兹事体大,不可不慎,监管上的任何夸大与忽略都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僵尸肉”新闻的争论,还需要有关部门和媒体继续核实。然而,对于民众来讲,所谓“假新闻”引出对食品安全的忧虑,才是我们需要直面的真问题。
(原标题:争的是“僵尸肉”,忧的是食品安全)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